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小兒疾病介紹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MIS-C會有哪些症狀?

由於MIS-C可能會使心臟、呼吸系統、腎臟、神經、凝血功能、腸胃道、皮膚發炎受傷,表現出來的症狀很多元,包括:

  • -發燒
  • -出疹子
  • -結膜炎
  • -草莓舌
  • -淋巴結腫脹
  • -腸胃症狀:腹痛、腹瀉、盲腸炎、胰臟炎
  • -心肌炎
  • -心臟衰竭
  • -少數個案有凝血功能異常

 

該如何預防MIS-C?

要預防MIS-C,最重要的是預防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感染後導致重症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一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看起來沒精神或孩童突然精神渙散
  2. 一碰他就喊痛或尖叫:可能是腦膜炎。
  3. 不能走路:不能走路可能是腳的問題,也可能是腦部疾病(如腦瘤),常常也是嚴重腹痛的表現。
  4. 肚子壓痛或堅硬
  5. 睪丸或陰囊疼痛
  6. 唇色發紫缺氧
  7. 流口水:本來已經不會流口水的孩子突然不能吞嚥,口水直流,是不正常的。
  8. 脫水
  9. 囟門隆起:
  10. 頸部僵硬:
  11. 身上有紫斑或出血點:
  12. 高燒 或者嬰兒溫度過低

來源:

 BABYLIKE 親子育兒網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 4 種黃疸類型

1、生理性黃疸

黃疸的成因眾多,一般新生兒在出生的第 1 周內發生,因為生理性脫水,紅球濃度較高,肝臟代謝不成熟等原因,而產生黃疸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一般將於 1 – 2 周內就會慢慢消退。

2、母乳餵食不良性黃疸

大約在出生 2 – 4 天左右發生,可能因寶寶攝取奶水不足,造成嬰兒體重減輕、排便量減少,而使膽紅素無法排出體外,並增加腸肝循環作用而引起的黃疸,但通常數值不會過高,但會比生理性黃疸恢復時間在稍微長一點,可以配合添加少量配方奶,以使膽紅素下降,改善黃疸情形。

3、母乳型黃疸

一般而言,母乳型黃疸大約在 4 – 7天左右才發生,血液中膽紅素最高值大約落在第 10 – 15 天,數值可能高達 10 – 30mg/dl。發生主因是由於母乳中的荷爾蒙會抑制肝臟酵素的活性,降低膽紅素代謝速度而形成黃疸。若持續哺育母乳,黃疸可能會持續 3 – 12 週才會慢慢降回正常值;若停止哺乳,膽紅素值即會明顯下降。然而,母乳引起的黃疸並不會傷害到寶寶,母乳媽媽無需擔心。

4、病理性黃疸

通常出生後 24 小時內出現,可能會持續 2 周以上,嚴重甚至會導致膽紅素通過腦血管屏障造成腦損傷,原因有母子血型不合、蠶豆症、膽道閉鎖症、感染等。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定義
川崎氏症 ( Kawasaki disease ),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日本人川崎富作醫生在1967年所發現的,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全年都可發生,以冬末春初較常見。川崎氏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一般認為感染、免疫和基因是三大可能因素,東西方發生率差異大,在亞洲的發生率是歐美地區的十多倍。
11.png
2️⃣a.典型症狀
(1)發燒:持續5天以上不明原因的高燒。
(2)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約在第3-6天出現。
(3)口腔、黏膜及嘴唇的變化:唇部在第2-3天至第10天充血發紅、乾燥龜裂、出血結痂、黏膜充血、疼痛、進食困難、舌頭表面會出現草莓舌。
(4)手掌和腳掌會發紅、末端腫脹;在發燒後的第2週開始會有脫皮現象、皮膚出現各種形狀的紅疹;卡介苗接種部位紅腫。
(5)非化膿性單側或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至少1.5公分。
(6)會陰肛門部位泛紅。
(7)併發症: 心臟冠狀動脈瘤 (5-15% )、心肌炎。


除了上述症狀外,疑似川崎氏症,但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條件者,稱為非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氏症,其大約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必須配合輔助性的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和C-reactive protein (CRP)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在許多國家,川崎氏症目前已成為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3️⃣治療方式
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法:急性期注射單一高劑量的免疫球蛋白12小時,並給予阿斯匹靈,恢復期繼續給予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氏症👍,會顯著地減少發燒的時間、全身性發炎症狀及廣泛性的冠狀動脈損傷☹️

4️⃣照護:
病童的冠狀動脈如恢復正常,不用特別限制運動,若有慢性冠狀動脈異常,則視異常程度,聽從醫師建議。但從風險評估而言,川崎氏症病患得心臟病風險還是比正常人高,如果運動過程產生胸痛等不適,仍應停下來休息,並找醫師再做詳細評估,就長期保健而言,得過川崎氏症的人,則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資料來源:中國醫療大學兒童醫院網站、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高雄榮總兒童醫學部 翁根本主任、 奇美衛教資訊網
#撰文護理師:蘭潭國中 黃雁琳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寒冬季節,各醫院的小兒科門診多了不少嬰幼兒病患,且大多是因為發生上吐下瀉的症狀來求診。

他們很有可能是受到輪狀病毒感染,這個時節是輪狀病毒的流行高峰期,

主要的好發對象是6個月到3歲孩童,家長們要特別小心,別讓您的孩子受感染。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謹記「543」保護全方面

5大族群提高警覺:嬰幼兒及群聚生活者、居住或即將前往高盛行區者與處理腦膜炎雙球菌的實驗室人員、先天無脾或脾臟切除者、HIV感染者、補體缺損或免疫缺損者。

4大症狀要注意:嬰幼兒: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成人: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

3招預防要緊記: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擁擠空間與接觸呼吸症狀患者、透過接種疫苗及早防範。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國麻疹:

感染德國麻疹臨床上病人會有輕微的症狀,如輕度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並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與麻疹或猩紅熱發疹相似,疹子約維持3天。約有20%~50%並無明顯的發疹,有部分受感染的人會關節痛或發生關節炎,尤其是成年女性。而年紀越小的小孩,潛伏期越不明顯,初期可能是輕微的發燒與鼻咽炎,從臉部開始由上往下迅速蔓延出現紅斑疹,第二天會開始由上而下消失,典型的病例出疹狀況只會持續三天,不會有色素沉澱。

引發原因

由德國麻疹病毒所引起,可由接觸到感染病人的鼻咽分泌物而傳染。潛伏期約14~17天,發疹前1週至發疹後至少4天都會傳染。

預防方法

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均可產生永久性的免疫,媽咪懷孕可施打疫苗,有免疫的母親生下的嬰兒,大約6~9個月內有媽媽的抗體保護。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德國麻疹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將近98%~99%的易感性宿主,可經由預防接種產生明顯的抗體反應。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腸病毒:

腸病毒以「疱疹性咽峽炎」、「手口足病」都是最常見的典型症狀,疱疹性咽狹炎患童通常會發燒、口腔後部出現水泡潰瘍,比較大的孩子通常會喉嚨疼痛,小小孩則有拒食的傾向。潰瘍持續1週左右。手口足症患童於手掌、腳掌、有些於手肘、腳膝蓋或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之紅疹,疹子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其中腸病毒71型的疹子較小需仔細觀察,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結痂,口腔也會發生潰瘍。近期是腸病毒的流行高峰期,因此許多家長會因為寶寶手上或腳上有一些紅疹而緊張求醫,其實,大多數腸病毒都是一個良性可自然痊癒的病程,給予支持性治療即可。許多較嚴重的個案發生併發症則以腦炎、腦膜炎、心肌炎、出血性結膜炎為主,則需密切觀察。

引發原因

目前發現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71型腸病毒。腸病毒將可能引起多種疾病,潛伏期約3~5天,有些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有時候則會出現比較特殊的臨床表現。

預防方法

目前仍未研發出可應對的疫苗,而且通常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寶寶一年有可能得到2~3次腸病毒的感染。腸病毒經由飛沫傳染,例如噴嚏、咳嗽時所產生的口鼻分泌物,或糞便亦可能是傳染途徑之一,所以會提倡多洗手、戴口罩的保護性措施。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慢性蕁麻疹

248559574_563143601451829_4126314005247935801_n.jpg

本診所引進專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歡迎有需求的民眾前來治療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