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率先投入資源,於民國103年仿照先進國家,在醫療機構設立「兒少保護小組」,提供疑似受虐兒童及少年身心治療,整合院內跨專科的醫療團隊,與院外司法、社政、警政等網絡體系連結,透過跨單位協調與整合,追蹤輔導個案,形成亞洲首見且完善的兒少保護防護網絡。現階段已達到一縣市一家兒少保護小組的目標。
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寶寶育兒教養 (24)
- Mar 07 Thu 2019 15:17
一縣市一家兒少保護小組!
2016-12-01
- Aug 29 Wed 2018 08:58
開學後有可能要面對生病潮,增強孩子抵抗力方法:平常保持勤洗手、飲食均衡、按時接種疫苗、作息正常、適量的戶外運動。
- Aug 21 Tue 2018 16:19
摟抱、餵食寶寶前先洗手,腸病毒又釀一名新生兒敗血症亡!
目前仍在腸病毒流行期,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1例死亡。疾管署表示,2名重症個案分別為北部新生女嬰及東部2歲男童,均感染伊科11型腸病毒。其中北部的女嬰出生後3天即發病,因陸續出現心跳加速、急性肝炎、心肌炎等重症,轉醫學中心治療,但仍因病情惡化不幸於發病後兩週過世。經調查發現女嬰的母親有慢性咳嗽病史,但產前與分娩時並無症狀,研判女嬰可能在子宮內或分娩過程遭感染。
另1名東部男童則在5月下旬因發燒、熱痙攣等症狀就醫並收治住院,其後因陸續出現活動力下降、抽搐等情形轉至加護病房,所幸男童經治療後症狀改善並已出院。
新生兒感染腸病毒後病情常較為嚴重,為了因應國內腸病毒疫情,全國各縣市政府衛生局已於6月份完成轄區醫療院所及產後護理機構之腸病毒感染管制無預警查核,抽查166家產後護理機構中,15項查核項目均符合的機構共149家(89.8%)。15項查核項目中,不符合率最高為「人員能正確配製漂白水濃度(4.2%)」、「加強訪客管理(3.0%)」、「隔離空間設置有符合感染管制原則(3.0%)」;不符合項目之機構共有17家,已有13家完成複查,均已改善,其餘4家須於初查後1週內完成複查,複查仍不合格者最重可處以停業處分。
- Aug 16 Thu 2018 15:44
為了玩耍而推人咬人,家有暴力兒,爸媽該怎麼辦?
為了玩耍而推人咬人,家有暴力兒,爸媽該怎麼辦?
在公園玩溜滑梯時,小熊突然一把推倒前面正在排隊的小朋友,到了親子館,看到玩具就直接搶,搶不到居然就用咬的,咬傷其他孩子。對於兒子的暴力行為,小熊媽媽可是傷透腦筋,除了賠人醫療費用,還常被其他家長質疑「到底有沒有在教?」。

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黃琡惠指出,許多小孩子因為沒耐性等待、不會先開口問且不願意分享,而在公共遊戲場所中,出現哭鬧、霸占玩具、推人、咬人等非理性行為。
黃琡惠心理師指出,有些家長常抱怨「家裡沒有其他的小朋友,沒有學習對象」,事實上,家長就是家庭的一份子,就是孩子的學習對象,除了示範之外,父母還應該協助讓孩子清楚說出自身的感受,而不是只有尖叫與哭鬧。 (推薦文章:孩子心事誰人知,淺談遊戲治療)
黃琡惠心理師說,語言是孩子理解周遭世界、自我經驗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一旦可以將想法和感受,以語言表達出來,就是對外溝通的一大進步,進而解決問題,協商衝突。
家長應該多多訓練孩子,時時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經驗,唯有如此,在遊戲、互動或遇到衝突時,孩子才能以語言反應,而不是以叫鬧、推搶,甚至咬人等行為表達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等待,例如,寶寶大叫著「吃!布丁布丁」,媽媽應該一邊準備、一邊地說「媽媽正在開,要等喔」、「再等一下就好」,經過一次又一次地練習,孩子有了親身、真實的等待體驗,下次至公園玩溜滑梯,就願意在一旁等待。
此外,在家庭生活中,多多營造輪流的機會,像是,「你吃1顆維他命糖」「爸爸吃1顆」「媽媽也要吃1顆」,「你再吃1顆」「換爸爸吃1顆」「媽媽再吃1顆」,只要是孩子喜歡且又不專屬於他的,都可以做為練習輪流的對象。
黃琡惠心理師強調,透過一次次地輪流和交換的學習,孩子親身體驗分享的趣味後,最後就能學習了分享行為,小朋友就能與其他孩子和平相處,不再是旁人眼中的白目暴力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