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通常在寶寶還小時,很多父母一發現寶寶不對勁,著急指數飆升,往往一把抱起寶寶就往急診室衝,想要在最快的時間內解決寶寶的不適!但要提醒父母,掛急診並不一定能馬上解決寶寶的問題,關於帶寶寶掛急診,有10件事要提醒你!

Must Know 1哪些時候一定要掛急診?

2個月大的寶寶發燒了,掛急診好貴,等天亮再去看門診好了!」

急診室是24小時運作的醫療單位,主要目的是使病人在短時間內脫離危險,因此,若寶寶發生以下危急狀況:發生大面積的燙傷(以患者的手掌為準,若面積約其10個手掌大小,必須送往有整形外科的醫院)、大出血、嗆到窒息、抽搐、昏迷等狀況時,需要立刻送急診。

不少父母察覺寶寶發燒,尤其在半夜時,多會立刻送急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暨感染科主治醫師謝宗學表示,「發燒不是一定要送急診,但對出生三個月以內的嬰兒而言,有發燒狀況一定要趕快送急診」,他解釋,三個月以內的嬰兒因免疫功能不佳,得到嚴重疾病的機會也較高,加上不具口語表達能力, 肢體語言也不明顯,若突然出現如發燒(確定體溫超過38℃以上)一整天不喝奶、哭鬧不休、持續嘔吐或昏睡等情形時,都請儘快送急診。

此外,碰到寶寶身體任一部位,出現尖叫或疼痛反應;寶寶呼吸淺且速度快,看起來很費力的樣子;因嚴重腹瀉或嘔吐而出現脫水現象,也是需要儘快送至急診處就醫。

急診現場寫真

急診室最常見的狀況莫過於寶寶半夜發燒而送急診,的確不少父母對「寶寶發燒」總感到莫名的擔心,醫師指出,關於發燒,很多父母有著積非成是的認知,需要透過一再的衛教讓父母了解「發燒是正常的反應,不會燒壞腦袋」,只是在急診室的時間有限,因此,利用工作之餘,在fb上成立「Dr. E小兒急診室日誌」,將相關衛教資訊整理成簡單易讀的內容,透過「分享」機制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可藉此逐步建立正確健康觀念,不因錯誤認知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甚至也從中了解如何照顧生病的孩子與就醫時機。

Must Know 2 最好由主要照顧者陪同就醫

「醫師,我帶孩子給你『看』病,但你為什麼一直問我寶寶的事?」

醫師表示,「看診程序包括問診(病史、病程)、理學檢查(視診、觸診、聽診等)、影像學檢查(X光、超音波、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或實驗室檢驗(抽血、致病原培養、病理檢體判讀),其中以問診最重要」,他解釋,醫師問診有如偵探辦案,必須請案發目擊證人說明所見狀況(病史與病程),然後從這些內容找出蛛絲馬跡,並以此推論「兇手」,才能對症下藥。然而,年紀小的寶寶還不具口語表達能力,醫師指出,「想要獲得正確病程資訊,有賴隨時陪在身邊的『主要照顧者』,因其最清楚寶寶發生什麼事」。

他強調,「當寶寶需要就醫時,最好由主要照顧者陪同,若少了主要照顧者提供的『線索』,再厲害的醫師也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但醫師提醒,提供資訊時不是像流水帳一樣,如「從昨天早上開始燒,體溫39℃,燒了一個小時後……」,而是講重點,如「燒多久」、「何時開始燒」等,「好讓看診醫師能夠 迅速掌握狀況,並使小朋友能得到最好、最快、最正確的醫療照顧」。

Must Know 3 急診不像門診先到先看

「明明是我們先來的耶,怎麼不是先看我的孩子?」

急診的看診順序與門診不同,醫師指出,「急診是依照疾病的嚴重程度,即按『檢傷分類分級表』來決定看診的順序」。急診檢傷分為五級:

第一級的 疾病屬於「復甦急救(立即處理)」;第二級的疾病為「危急(預估在10分鐘內看診)」;第三級則是「緊急(預估在30分鐘內看診)」;第四級是「次緊急 (預估在60分鐘內看診)」;第五級是指「非緊急,應可延後處理或勸說去看門診(預估在120分鐘內看診)」。

他解釋,如果海綿寶寶先到急診室掛號,檢傷分類為「三級」,但隨後掛號的派大星比較嚴重,檢傷分類為「二級」,依規定在10分鐘內必須看診,這時,先來的海綿寶寶就要等一等,讓醫護人員優先處理病況比較嚴重的派大星。

醫師表示,透過「客觀」的檢傷分類準則,可避免父母「主觀」認定自己的孩子狀況最危急,而動輒以「怎麼不趕快看我的孩子」要求醫護人員。他說,「父母心疼寶寶的心可以理解,不過,遇到病況更嚴重的病童時,只能請寶寶『不會有立即危險』的父母多發揮同理心,等待一下」。

急診現場寫真

醫師說,當前兒科醫師人力不足,專職看急診的兒科醫師人數更少!有時,急診現場的醫護人力全部投入處理檢傷分類為一級的狀況,可能需要花上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當下的確很難兼顧其他等待就診的孩子,他指出,「這時往往是容易發生糾紛的時候,只要看診燈號停滯不動,有的父母就會口出惡言」,常聽到「到底什麼時候輪到我的小孩」、「這叫什麼『急診』,乾脆叫『慢診』算啦」。醫師表示,過年時的急診室更是人滿為患,有時得等上一兩個小時才輪到看診,因此,「孩子的病痛是否需要趕著掛急診」,恐怕是父母在就醫前得要慎重思考評估的事。

Must Know 4 急診的醫師未必是兒科醫師

「你們是醫師ㄟ?為何不能清楚告訴我寶寶到底怎麼了?」

一般在急診處看診的醫師屬於「急診醫學科」,主要責任是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患者脫離危險,後續再交由專科醫師負責更精確的診斷與檢查。但醫師強調,「孩子不是大人的縮影」,為了保障孩童的就醫權益,多數醫學中心的做法是由兒科醫師駐守急診處,專門診治18歲以下的急診患者。

不過,在人力不足的醫院,則無兒科醫師駐守急診處的配置,若碰到寶寶的病況較複雜時,父母可能無法立即由「非兒科急診醫師」口中獲得明確的資訊,這時就看當下的處置是轉到病房由兒科醫師接手,或再透過兒科門診追蹤,以確實了解寶寶的狀況。

急診現場寫真

根據報載,台東地區因為鬧醫師荒,署立台東醫院、台東馬偕醫院與台東基督教醫院已無法獨立提供兒科和婦產科的急診服務,而採「區域聯防」的方式,即由三家醫院輪流負責急診業務。萬一父母必須要送寶寶急診時,可得弄清楚「今晚誰當家」,才不會跑錯醫院而撲空。

醫師表示,當前兒科急診醫師真的非常缺人,以台中市為例,雖然多數兒科診所的門診服務到10點,但半夜12點之後,卻只有兩家醫學中心和極少 數區域醫院的急診處有兒科醫師,換言之,台中地區的孩子半夜有掛急診的需求時,若剛好離有兒科醫師駐守的急診有距離時,該怎麼辦?

Must Know 5 不要怕寶寶痛而拒絕接受相關檢查

「什麼,要幫寶寶抽血,不行,孩子會痛,不要抽算了……」「孩子撞到頭了,為什麼不安排電腦斷層攝影?」

除了理學檢查外,醫師會依寶寶狀況評估需要做哪些檢查,有的父母一聽到寶寶要抽血,擔心孩子抽血怕痛或照X光有輻射而拒絕接受相關檢查;有的則是明明不需要做檢查,父母卻像「點菜」一樣,主動要求做「××檢查」。

醫師觀察到部分父母的心態:「寶寶沒事卻要求醫師檢查這檢查那,寶寶需要接受檢查卻又不肯做」,他指出,兩者其實對寶寶都不好,不需做卻要求做不僅有浪費醫療資源之嫌,也為孩子帶來因接受檢查所產生的恐懼;該做而不做,則無法確切了解寶寶的狀況,甚至可能有延誤治療的隱憂,特別是年齡愈小的嬰兒發燒,所需要做的實驗室檢查比年齡較大的孩子來得多,這是為了補足主觀診斷的盲點,避免加深寶寶健康受影響的程度。

他強調,「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有一定標準,醫師會依診斷決定檢查項目,希望父母配合醫囑才是」。

Must Know 6不要質疑醫護人員打針技術不佳

「你們的技術很差ㄟ,扎了好幾針還沒成功,你不知道孩子很痛嗎?」

急診室中,父母與醫護人員最常發生衝突的事就是「打點滴」,醫師指出,「爭執點有二,一是孩子明明看起來好好的,家長卻認為打點滴會讓病好得快而執意要打;另一則是決定要打點滴了,卻因醫護人員沒能一針打上,即無法將軟管留置針一次就準確地放入靜脈」。他說,前者通常在解釋無效後,多會「順應民意」;但後者仍是造成衝突的「引信」,實在是父母不忍生病的孩子再多受一點苦,心疼之餘,不免將怒氣轉嫁到醫護人員身上,進而出現一些情緒性的用語。對此,醫師無奈表示,「我們也希望一針就能打進寶寶的血管,但是幫寶寶打點滴是一件高度專業的事,其困難點在於:

小朋友打針時總是大哭大鬧,全身不停扭動。

小朋友的血管極細,且常常無法從皮膚表面看到。

若小朋友脫水,血管會變得又細又扁,容易戳破。

若小朋友全身都肉肉的,很難看到血管。

家屬的眼神、言語,往往造成打針者心理上莫大的壓力。

當然,要能成功打上也不是不可能,他指出關鍵在於「固定」,「固定的好壞決定結果」,不過,急診室醫護人力有限,因此,固定工作多由家長協助,偏偏父母擔心用力會弄痛孩子而沒能妥善固定,導致原本該一針打上的點滴最後反而多打了好幾針。然後,不能一針OK的醫護人員,就被父母指著鼻子罵……

醫師指出,「在急診室工作的醫護人員若手腳不夠俐落、不夠好,早就不堪沉重壓力而離職,能留下來的堪稱箇中好手,不用擔心技術問題,只不過愛子心切的父母在一旁叨叨念念,甚至出現威脅字眼,不免影響心情而有失水準」,他請父母試想,「自身在執行極為精細的動作時,不希望一旁有人打擾」,進而將心比心,「讓醫護人員在安靜的狀態下專心幫寶寶打針」,這樣才是真的愛護寶寶。

急診現場寫真

其實醫護人員比任何父母還想一針OK,因為誰也不想被孩子的父母質疑「不會打針」,醫師說,「通常同一人打兩針還打不成時,就會請同仁協助,不會任由寶寶繼續當挨針包」。他補充,「打針技術再好的人,也會有手感不佳時,這時,會主動請他人協助執行打針的工作」。

Must Know 7 急診重在改善現況與脫離險境而非找出病因

「你不是醫師嗎?怎麼會不知道孩子生了什麼病?」

急診的目的在於「使病人在短時間內脫離危險」,至於病因為何,有時是無法在急診時得到明確答案。醫師指出,「若是有比較複雜次專科問題時,像是心臟科、腎臟科、神經科、新陳代科、血液腫瘤科、特殊感染症等,需要回門診請專科醫師複診」。畢竟「術業有專攻」,專門問題需要次專科醫師的診斷,才能找出病因。

因此,他強調,「急診醫師一定會提醒父母帶寶寶再至門診追蹤,檢查寶寶的狀況是否有改善或惡化?父母千萬不要輕忽門診追蹤的重要性」。

Must Know 8 配合醫師的處置

「醫師啊,住院很麻煩,能不能不要住?我們要回家……

在急診初步處置治療後,醫師會依患者的病況程度而有不同處置,可能是狀況穩定後准許離院回家,也可能是留院觀察或辦理住院,無論是哪一種,都是醫師專業判斷後的結果。不過,難免有父母不按醫囑而想自行決定去留,如該留院觀察卻執意要回家,醫師說,「會尊重家屬意見讓其離院,不過,會請家屬簽立『自動出院同意書』」,避免無法預期的狀況發生而引起糾紛。

他補充,有時收病患住院是考量「返家後,家屬無法提供良好照顧品質與觀察寶寶是否有危急狀況」,這時,就會考慮讓病童住院。此外,「出生三個月內的寶寶發燒,多會安排住院檢查;至於不滿一個月的寶寶,一定收住院」。

Must Know 9 儘管心慌也要鎮定給寶寶安全感

「醫師,你們到底在做什麼?是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嗎?……

身處急診室多年的謝宗學醫師表示,他曾觀察過那些容易口出惡言的家長,多半有個病情複雜的孩子;而友善對待醫護人員的父母,其孩子的病況往往相對單純,雖然無法確切指出因果關係為何,但他想提醒父母,「生病的孩子更需要來自父母給予的安全感,情緒鎮定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如果父母情緒不佳並不斷責罵醫護人員,其實也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心情影響病情,容易使病情加重或複雜化,增加了診斷與治療的困難,無形中,反而讓孩子承受更多的痛苦」。

Must Know 10 就診前帶齊物品以備不時之需

「哇!沒想到寶寶要住院,我什麼都沒帶,這麼晚要到哪裡買呀?」

急診後,依程度不同有不同處置,可能是離院回家,也可能是留院觀察或住院,為了不讓「要什麼沒什麼」的窘狀出現,醫師提醒,除了健保卡、嬰幼兒健康手冊、錢包與手機(含備用電池和充電器)必帶外,出發前,還應幫寶寶準備必須用品,包括:尿布、濕紙巾、毛巾、換洗衣物、裝有開水的奶瓶、配方奶粉及乾淨奶瓶等,需適度準備幾份,避免在短時間內無法回家之用,最好還有安撫玩具以適時轉移寶寶身體不適的注意力。另外,醫院的冷氣較強,你和寶寶的禦寒衣物也不可少。

但謝宗學醫師認為,「現在到急診室一定要再多準備一樣重要的東西,就是折疊椅」,因為當急診室人滿為患時,想要有一張可以坐的椅子竟也變得極為困難,他解釋,一張留觀床至多配一張椅子,萬一不只一人帶著寶寶就診時,椅子根本不夠坐,所以,若能自備一張大小適中的摺疊椅,父母即不愁沒椅子坐,也不致造成他人的行動不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信宏小兒科 的頭像
    陳信宏小兒科

    陳信宏小兒科的部落格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