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確掌握補水原則

對於寶寶不當喝水而危害健康的案例,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葉勝雄指出,之前一位韓籍幼童因為盲腸炎開刀,手術醫師提醒他多喝水,有一天他一口氣喝了3600C.C.,導致急性水中毒。還有一位1歲7個月的幼兒因為腹瀉脫水,父母連續2天讓他各喝了3000C.C.的水,發生水中毒。

 

另外,也有父母為了幫寶寶去胎毒,連續3天餵他喝300C.C.紅嬰水,導致水中毒。除此,一位幼童因為腸胃炎腹瀉嘔吐,父母改泡半奶讓他吃,由於孩子持續有腹瀉狀況,父母讓他連續喝了幾天的半奶,配方奶越泡越稀、水分過多,孩子的腹瀉非但沒有改善,反而造成水中毒。

 

葉勝雄醫師解釋:「原則上,如果腸胃炎導致連續多天的腹瀉,建議補充口服電解質液或打點滴,泡半奶頂多維持一天為妥,以免幼兒因為攝取過多水分,過少電解質,而引起水中毒。」如果腸胃炎較嚴重,則建議父母讓孩子改喝無乳醣的配方奶;若僅是輕微脫水,其實照原來配方奶比例即可,同時避免飲食過於油膩或太甜。

 

 

寶寶飲水與腎臟成熟度相關

一般而言,新生兒的腎絲球過濾率(我們常說的腎臟功能)僅成人的10~15%,不過寶寶的腎臟會隨著年齡成長而逐漸增大及成熟,1歲時功能會趨近於成人;大概要到2歲才算完全成熟。

 

因此,由於1歲以下孩子的腎臟還未達到成人的成熟度,不宜額外補充水分,醫師亦舉出醫學報告指出:「曾有1歲前嬰兒一次飲用260C.C.的水後,即造成水中毒。目前臺灣每年嬰幼兒水中毒的案例報告並不多,但不排除有些慢性水中毒的嬰兒,雖造成低血鈉,但因無明顯症狀而被忽視。」

 

再者,若讓1歲前的嬰幼兒喝過多水,除了會造成喝奶量減少、體重增加緩慢,還會導致體內水分來不及排出,醫師指出:「當體內血液的含水量過多,血液裡的鈉離子濃度太低,恐造成電解質失調,嚴重可能會引發抽筋等狀況。」至於1歲以上幼兒適量喝水沒問題,只是別一次大量飲用。

 

 

孩子1歲以上再喝水

孩子不想喝不用刻意勉強。

至於寶寶何時才需要補充水分?原則上4個月前的寶寶的主食是母奶或配方奶,不需要補充;而4個月後寶寶開始吃副食品,葉勝雄醫師說明:「可以讓孩子從湯、果汁、粥、水果泥等來獲得水分,其實只要孩子每日的總水分足夠,倒不一定要讓他單飲白開水。」

 

他也觀察到很多媽媽讓寶寶吃副食品後,就會讓孩子練習喝水,甚至為了孩子不願意喝而感到焦慮,對此,醫師指出:「其實孩子不想喝不用刻意勉強,對於這階段的寶寶無須額外攝取水分,如果真的要訓練他喝水,建議1歲以後較恰當。」

 

 

如何計算喝水量?

很多父母感到疑惑,應讓寶寶喝多少水才足夠?一般而言,10公斤內的寶寶,每日水分總攝取量為100C.C.×公斤數,醫師澄清:「有些家長誤以為9公斤的孩子應讓他飲用900C.C.的水,此為不正確觀念。」

 

100C.C.×公斤數是水分總攝取量,應包含所有食物所含的水分,並非單指白開水的量。而醫師也進一步說明整體水分的計算方式:

 

10公斤以內》每公斤攝取100C.C.水分,假設嬰兒為10公斤,每日水分總攝取量為10×100C.C.=1000C.C.。

 

11~20公斤》10公斤以上,每公斤再增加50C.C.,假設寶寶20公斤,每日水分總攝取量為10×100C.C.+10×50C.C.=1500C.C.。

 

21~30公斤》除了20公斤的水量,每公斤須再增加20C.C.,假設兒童30公斤,每日水分總攝取量為10×100C.C.+10×50C.C.+10×20 C.C.=1700C.C.。

 

 

 

每日總水量包含食物的水分

葉勝雄醫師提醒:「此為每日水分總攝取量,亦即食物所含的水分都須列入計算,即使是白飯,亦含有水分。」若想額外補充水分,他建議:「一歲前每天每公斤不超過30C.C.為原則。

 

例如:寶寶10公斤,一天不要喝超過300C.C.白開水,除此,也不可一次喝到300C.C.,應該分次喝,例如一次喝40C.C.、50C.C.。」另外他也提醒,這是參考的上限,並非建議值,一歲前以不用特別喝水為原則,當然更不可超過這個量,以避免長期大量飲水造成慢性水中毒。

 

 

8狀況,代表寶寶水分不夠

孩子缺水時,精神狀況會較差。

當寶寶的水分補充不足,可能出現哪些狀況?如何判斷?葉勝雄醫師提出以下幾個觀察重點讓爸媽參考。

 

 

1.哭不出眼淚

哭泣沒有眼淚是身體脫水的典型症狀之一,當寶寶出現這情況,父母應特別留意。

 

 

2.尿量減少

原則上,1歲前的嬰幼兒每天應換6次以上的尿布,如果低於6次,代表水分攝取不足。

 

 

3.體重減輕

如果因為腹瀉、嘔吐、流汗而流失大量水分,可能會出現脫水現象,也會造成體重減輕。

 

 

4.眼窩或囟門凹陷

眼窩或囟門凹陷皆為脫水症狀,葉勝雄醫師進一步解釋:「眼窩稍微凹陷屬於輕度到中度之間的脫水,體重可能相對減輕3~9%,若減輕超過9%,眼窩凹陷會更明顯。」

 

 

5.口腔黏膜較乾

口腔黏膜較乾亦代表輕度脫水,體重可能減輕3%~9%。醫師指出,脫水可分為嚴重脫水,亦即體重減輕超過9%;極小程度的脫水,體重減輕小於3%。至於輕到中度脫水,體重則是減輕3%~9%,症狀為口腔黏膜乾燥、眼淚減少等,若脫水嚴重,上述症狀會加重。

 

 

6.血液回填速度慢

當寶寶的身體缺水,按壓他的皮膚時,會發現皮膚的血液回填速度較慢。

 

 

7.四肢冰涼

另外也可以從體溫觀察。輕中度的脫水,四肢摸起來會覺得涼涼的;如果脫水較為嚴重,四肢摸起來會冷冷的,甚至膚色呈現紫色,類似大理石的斑紋。

 

 

8.疲倦

孩子缺水時,精神狀況會較差,覺得整個人疲倦、無精打采。

 

 

太多水,恐造成水腫

水分攝取太多,易讓身體來不及將水分排出而造成水腫,包括臉部、身體等部位浮腫。另外,還會稀釋血液裡的鈉離子,使水分滲入細胞、甚至造成細胞腫脹,嚴重恐造成腦部水腫。至於孩子的行為表現,醫師說明:「包括嗜睡、表情沒有變化、知覺較為遲鈍;有時候也可能造成情緒過度激動、甚至神經錯亂。最嚴重則是抽筋、痙攣,甚至造成死亡。」

 

 

 

掌握補水原則

水占人體全身70%,代表水分對於人體的健康扮演重要角色,而父母在替寶寶補充水分時,必須掌握哪些原則?

 

 

喝白開水

一歲後的孩子額外攝取水分時,盡可能以白開水為主,避免含糖飲料。葉勝雄醫師指出:「糖分只有熱量,沒有維生素、維他命、礦物質等營養,喝太多含糖飲料不僅易造成肥胖,也可能讓孩子吃不下正餐而缺乏營養。」

 

 

 

從食物補充水分

可以從果汁、果泥、稀飯、菜湯等食物來間接補充水分,不一定只喝白開水。不過,爸媽在準備稀飯、蔬菜湯等,需要斟酌調味料的用量,最好以食物的原味來吸引寶寶,大概1歲後才讓寶寶跟大人吃一樣的東西。

 

 

避免喝奶或吃飯前喝水

當寶寶準備吃飯或喝奶前,應避免餵他喝水,以免肚子餓猛灌水,或喝太多影響胃口造成正餐吃不下。餵他喝水的時機盡可能選在飯後1、2小時,且喝的量一次不宜太多。

 

 

別一次喝太多水

即使孩子1歲以上,仍不建議讓孩子一次喝太多水,除了容易影響胃口,亦恐造成水中毒。

 

讓寶寶喝果汁,需要先稀釋嗎?

葉勝雄醫師表示,寶寶剛開始飲用果汁時可以先加水稀釋讓他適應味道,當他習慣後則可以讓他喝原汁無妨,其實國外的教科書並不建議稀釋果汁,一部分也是怕過多水分導致水中毒。大一點後直接吃果泥或切小塊的水果,會比喝果汁更好。

 

 

專家解答喝水迷思

寶寶喝的水最好是經過煮沸、殺菌。

1.蜂蜜水可預防便祕,可讓寶寶喝?

蜂蜜含有肉毒桿菌芽胞,由於擔心造成感染疑慮,因而不建議讓1歲以下幼兒飲用,更保守的建議是孩子2歲後再飲用。

 

 

2.葡萄糖水可降黃疸?

有些父母因為寶寶有黃疸,讓寶寶喝葡萄糖水來降低黃疸值,葉勝雄醫師表示:「其實是造成反效果。」葡萄糖水熱量不高,且沒有母奶或配方奶的營養價值。若是吃水解蛋白配方奶的寶寶,可能會覺得葡萄糖水較甜、有味道,反而變得喜歡喝水而不想吃奶,影響寶寶的營養攝取。

 

 

3.市售礦泉水適合讓寶寶飲用嗎?

一般而言,寶寶喝的水最好是經過煮沸、殺菌,因此泡牛奶的水不建議使用礦泉水。世界衛生組織的手冊指出,只有在無法將水煮沸的情況下,不得已才用室溫的瓶裝水泡奶。

 

 

耐心引導,讓孩子愛喝水

原則上,1歲前的幼兒不用額外喝白開水以補充水分,1歲以後再喝白開水即可,葉勝雄醫師亦提出國外的統計:「78%的寶寶水中毒是發生在6個月大之前;22%是在6個月到1歲之間。」

 

至於如何讓1歲以上的孩子喜歡喝水,葉勝雄醫師表示:「可以在不同地方擺不同水杯,讓寶寶隨手可以拿到,想喝時可以拿起來喝。也可選擇顏色活潑或造型可愛的水杯,讓孩子感到有興趣而喜歡拿起來喝水。」

 

其實想讓1歲後的寶寶願意喝水,最重要是大人要具備很大的耐心,多製造機會讓他喝。若寶寶情緒反彈,不妨等他心情好或他在玩玩具,再試試看。1歲前不愛喝水是天生的本能,1歲後不愛喝水可能是覺得開水淡而無味,爸媽可以讓他試著習慣,久了也就願意喝。

 

【媽咪寶貝】20148月號。http://www.mabab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信宏小兒科 的頭像
    陳信宏小兒科

    陳信宏小兒科的部落格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