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比藥物更有效的仙丹

有個老師曾經跟我說:「去看病人,去跟病人好好解釋,有時候比好藥還要有效。」有一本神經外科醫師寫的書,裡面也有句話:「看病人一眼比打一千通電話有效。」

 

原來醫療除了藥物可以平息不舒服;另一種相等藥效的就是醫護人員的安慰與解釋。就像我們小時候奔跑著跌倒、跌痛了,如果有媽媽幫我們呼呼、扶我們起來,摸一摸頭流露出心疼的樣子,我們就不用吃止痛藥或打針,膝蓋上的擦傷就會自己痊癒,我們又會忘記痛苦般地、往前繼續奔跑玩耍。

 

如果你的安慰、同理心和解釋,能讓病人接受他現在的疾病狀態,那就是平息傷痛、發光的一帖溫柔藥劑。那跟藥物,絕對是等效的,甚至更加有效。

 

一個學長跟我說的,在值班時遇到病人睡不著,不一定要開安眠藥啊!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耐心的解釋與安慰,「是不是還不太習慣醫院的環境呢?是不是隔壁床比較吵?」「是哪裡不舒服的關係嗎?沒關係,可能是因為你疾病的影響,白天我們就會幫你安排到檢查了……。」

 

比藥物更好的方式,有時候也許是給個耳塞,或者是讓病人安心的「接受」現在這個狀態,就可以消滅解除病人心中的不安了。讓病人「接受」他自己的生病狀態,這就得靠醫師自身具有的專業與耐心的解釋。

 

我又想起我去小兒感染科時,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女生,打完點滴後,不停的哭鬧說她手上打點滴的地方會痛,我跟護理師小姐去看時,點滴滴注順暢,仔細檢查後也沒有任何的發炎紅腫,但小朋友還是一直哇哇大哭,有時暫停止住哭泣,一直看著她纏著點滴針頭的手,然後繼續驚恐地哇哇大哭。

 

就在我們莫可奈何的時候,一個護理師小姐拿出一張海綿寶寶的大貼紙,輕輕貼在她打點滴的手上:「妳不會痛喔!有海綿寶寶保護妳……。」不知怎麼的,小女生開始不哭了,開始東玩西玩、爬上爬下。她忘記她手上的點滴了。

 

爸媽必知〜醫學小知識

看病的小朋友們,都最討厭打針了,但是當醫師叔叔或阿姨宣布要打點滴的時候,卻又都不得不馴服。縱使阿嬤阿公或爸媽偷說醫生的壞話:「醫師壞壞,阿嬤幫你打他……。」醫護人員還是得堅持這些必要的醫療措施。

 

why?為什麼寶貝需要注射點滴?

提供支持性的治療

生病的孩童會出現許多不適的症狀,像是咳嗽、流鼻水、拉肚子等等,但這些都是「症狀」,不是疾病本身,醫師最重要的工作是像偵探一樣憑著蛛絲馬跡找出病因。

 

如果病因是需要藥物治療的,就要趕快用上;但很多病因像是病毒感染,其實不需要用到特殊的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藥物,因為往往副作用太大,大於治療的效益,所以這類疾病,只需要等待一段期間,讓小朋友自己身體的免疫力發揮效力,還好大部份的病毒像是腺病毒、流感病毒都可以被慢慢消滅,身體就可以自己漸漸復原。

 

而醫療上需要做的,就是在這段等待的期間,解決小朋友不舒服的症狀,讓小朋友比較舒適地度過這段難熬的期間;支持他缺失的營養與水份,讓小朋友可以有力氣對抗病魔。

 

所以有些爸媽們會問說,住院只是給小朋友打一些葡萄糖水的電解質營養液,裡面也沒加藥物,這樣算是治療嗎?其實這是醫師依小朋友的病情判斷後,他現在最需要的「支持性治療」,唯有源源不絕地供應著適當且充足的水分與營養,小朋友才有抵抗力與病魔纏鬥。

 

How?何時需要打點滴?有11種狀況

1.吃藥也沒效:

有一種情況是用吃的藥物已經無法控制病情,需要用效果較快較好的靜脈輸液給藥的時候,會打上點滴,讓藥物慢慢進入小朋友的血液當中。

 

2.食慾不佳

腺病毒、流感…等疾病,若嚴重感染到造成小朋友病懨懨地不想吃東西,只好靠點滴補充基礎的水分與養分。

 

3.嘴巴破、吃東西會痛

像腸病毒造成嘴巴與咽喉潰瘍、吞嚥疼痛,小朋友就不想吃東西。

 

4.活力急速減低

嚴重的疾病讓小朋友疲累不堪、呈現虛脫狀態,無法有力氣好好進食。

 

5.不停嘔吐

急性胃炎發作,吃什麼吐什麼,症狀嚴重時,醫師甚至會宣布先禁食,只打點滴,等情況好轉再從清淡飲食開始慢慢恢復進食。

 

6.嚴重拉肚子

沙門氏桿菌造成的腸胃炎、不斷拉稀水便,需要點滴定時輸入水份,以免脫水。

 

7.意識不清

腦膜炎、腦炎,無法有清楚意識用嘴巴來吃東西。

 

8.無法吃東西

嚴重肺炎引發呼吸窘迫、嚴重氣喘。

 

9.極度低血糖或電解質不平衡

需要特殊成分的點滴來快速改善。

 

10.手術前禁食

小兒開刀前不能吃東西,這對手術是很重要的,以免麻醉中會嚴重嘔吐或吸入嘔吐物,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等嚴重併發症、甚至生命危險。但禁食會造成饑渴難忍,所以打上點滴以補充水分與糖分。

 

11.脫水

小朋友有脫水的狀況時,也需要趕快補充點滴。

 

 

脫水了嗎?

臨床表徵

輕微脫水

中度脫水

嚴重脫水

活動力

正常

躁動不安

非常躁動或半昏沉

脈搏

正常速度與強度

快、弱

快、微弱甚至摸不到

表面黏膜

正常濕潤

又乾又扁

眼淚

沒有

寶寶前囟門

正常

平略凹

深凹

皮膚緊度

正常

略鬆

皺摺

眼眶

正常

凹陷

深凹

尿量

正常(脫水症狀輕微到身體還沒出現「尿量減少」的代償機制)

減少

少尿甚至無尿

 

 

破除「打點滴」的7大迷思

1.打點滴是萬靈丹?

點滴是支持性的治療,加入藥物可以有治療的效果,但不是什麼疾病都有效,更不是一吊點滴就可以精力充沛、藥到病除。

 

2.打點滴可以退燒?

一般醫療上較少在點滴裡面加入退燒藥,打點滴並沒有退燒的功能,除非是嚴重脫水造成的體溫上升。

 

3.打點滴可以止瀉?

打點滴本身並沒有止瀉的功能,如果因為打點滴感覺小朋友拉肚子的次數變少,是因為暫時停止進食或進食量變少的緣故。

 

4.打點滴可以無病強身?

打點滴是需要才打,不然如果精神活力好、可以進食的小朋友,吃一餐的營養就勝過一瓶點滴了。

 

5.打點滴一次就可以打好?

很遺憾的,小朋友的血管本來就細,碰上胖嘟嘟又幼咪咪的小孩,脂肪多會更難打上,再加上小朋友易哭鬧與掙扎,更增加打點滴的難度。

 

6.打點滴沒有風險?

皮膚是人體的天然屏障,打點滴是侵入性的治療,皮膚上本來就有細菌,就算消毒過,還是有感染的風險,對於年紀小或抵抗力不好的小孩風險更大。

 

7.打完點滴就好了?

點滴打在小朋友的手上,小朋友容易因為不適或限制活動就去拉扯,造成點滴跑掉或者是出血,若漏針藥物跑進皮下組織之中,還會造成潰爛、過敏等傷害,家長不可不慎。

 

注意!點滴進行中的危險信號

1.打點滴時若寶貝出現以下情況,這時要趕快通知醫師與護理師,以及時處理。

2.呼吸急促或困難。

3.嗜睡、不容易喚醒、精神不濟。

4.活動力低下、玩耍意願降低。

5.缺氧徵兆,像是嘴唇發紫或變藍。

 

醫病雙贏!

其實醫療不只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社會學。雖然教科書與學理都告訴醫師要這麼做,考卷上的標準答案也是如此,但是實際上的狀況與父母的反應卻有千千百百種,每個家庭不同的想法與性格,也讓醫師為了治療好兒童的病症,得做出不同的醫療選擇。

 

例如說富裕家庭出身的小朋友、有充足的人力照顧,和一個單親家庭、爸爸要忙上班、空不出時間照顧,或者是另一個外籍新娘家庭、媽媽完全聽不懂醫師要表達的話……,這三個家庭的小朋友如果都出現了食慾不振的現象,是不是都需要住院打點滴呢?

 

醫療越來越複雜了,如果再牽涉到健保與私人醫療保險的問題,會更糾結難解。臨床上,曾經有媽媽為了住院可以請領保險,要小朋友假裝嘔吐、拉肚子以住院打點滴,後來卻發現孩子活力旺盛,還開心地吃麥當勞。如果小朋友都可以如此順利地進食,其實打點滴根本就是多餘的!

 

希望家長們不要為了貪小便宜的心態,而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擠壓掉真正重病迫切需要醫療的空間。另外,無形中更消磨了醫師對下一位病人的信任與信心。

 

真正的好醫師會把醫療當成一門藝術在經營,而不是說一是一、說二是二的考試答案,希望盡力地找出對病人最方便、最有效、感受最好的方式。然而當貪婪的人心進入到溫暖的醫療,醫師也會漸漸消磨熱情,不再那麼樣的為病人著想了……。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9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信宏小兒科 的頭像
    陳信宏小兒科

    陳信宏小兒科的部落格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