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三月,兒福聯盟公布了「家庭溫暖指數報告」。三成八的受訪兒童覺得家裡不夠溫暖;也有三成八的孩子一星期與父母共餐天數不到三天;逾兩成孩子每天和爸媽聊天的時間不到十分鐘;而覺得把煩惱告訴爸媽容易的比例,與先進國家相較,都在倒數三名內。
去年十一月,家扶基金會進行「優質陪伴」調查,顯示九成七的兒童及青少年希冀父母的陪伴;有三成五的兒少認為父母不夠了解自己,國中以上的孩子更超過五成。二○○九年四月《親子天下》公布的調查,有兩成八的中、小學生,覺得在家「從來沒人」或「很少有人」關心。依據《講義》雜誌對中高年級學童做的「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認為幸福是「溫暖的家、父母的關心及與父母同樂」的比率最高。
以上調查顯示,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渴望父母的陪伴;而約有三成五的孩子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且孩子愈大,親子關係的問題也愈大。少子化的時代,孩子是家裡的寶,但雙薪、單親、分偶家庭愈來愈多,父母忙於生計,可給孩子的時間愈來愈少。學齡前的幼兒,與保母、外勞或祖父母等相處的時間往往超過父母;二十四小時托育的孩子,甚至只在週末假日才與父母短暫相聚。其實這個階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與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安全感與信任感。幼年時期的親子關係,足以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成長與情緒發展。孩子的許多習慣,也是在這段時間養成。透過緊密的親子互動,父母更了解孩子,日後才能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他最適切的關心、支持、安慰與鼓勵。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