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歲前腸胃功能影響一輩子!
寶寶的腸胃結構雖然與大人差不多,但在功能上,其消化吸收能力較不成熟。4~6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也等於是訓練寶寶腸胃適應固體食物。到了1歲以上,寶寶的腸胃功能與大人較為接近,就可以吃一些大人的食物。倘若寶寶的腸胃功能不佳,最直接影響的是生長發育狀況,可能導致體重不增、身高也不長,更嚴重者對於神經系統發育也會有不良影響。
神經系統的發展是有時間性的,如果2歲之前發育受限,即便將來再怎麼補救也是無法彌補。因此,2歲前的腸胃功能可是會影響一輩子的唷!

 

 

接下來,針對寶寶常見的5個腸胃問題,進行解說!

 

 

寶寶喝完奶也打了嗝,準備換尿布時,一躺下來就把喝下肚的ㄋㄟㄋㄟ又吐出來?
小嬰兒,尤其是新生兒的賁門(位於食道和胃交接處)功能不成熟,胃裡面的東西很容易回流到食道因而產生溢奶情形,這很常見的。曾有研究指出,兩個月大寶寶八成有溢奶情況;四個月寶寶六成會溢奶、六個月大寶寶剩下四成會溢奶,到了1歲就只有5~7%會溢奶。,每個小嬰兒多少都會溢奶,生理性的溢奶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改善。

觀察溢奶狀況與頻率 以評估是否生病
許多爸媽看到寶寶溢吐奶,擔心有其他問題因而看診。通常會詢問並觀察幾件事,(1)溢奶狀況:溢奶和吐奶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溢奶是ㄋㄟㄋㄟ從嘴角流出來;吐奶則是ㄋㄟㄋㄟ被很用力地噴射出來,甚至從鼻孔噴出;(2)次數頻率:溢吐奶情況若越頻繁,越可能有問題;(3)生長發育:若寶寶的身高體重都很正常,罹患其他疾病問題的機率比較不高

喝完奶確實拍打嗝以防止溢奶發生
想要減少寶寶溢吐奶的發生,就應該在寶寶喝完奶後拍打嗝。這是因為寶寶喝奶時,可能會不小心吸進許多空氣,然而,寶寶的胃容量有限,若裝了奶又裝進空氣,ㄋㄟㄋㄟ就容易吐出來,把多餘氣體排出來,自然較不易溢吐奶,這樣的處理對於大部分寶寶來說應該就足夠了。不過,有些逆流狀況較嚴重的寶寶還不夠,醫師就會建議喝完奶後不要馬上平躺,而是直立地抱一下。即便躺下來,也可以讓寶寶稍微右側躺或是頭部墊高,促進排空。

 

寶寶肚子看起來又大又鼓,輕拍幾下還可以聽到打鼓的「咚咚咚」聲音,寶寶脹氣了嗎?
寶寶的肚子裡本來就有空氣,加上肚皮又薄,看起來的確會是稍微有些鼓鼓的。至於寶寶肚子充滿過多空氣的原因,不是吃進去太多,就是沒有排出。像是使用奶瓶喝ㄋㄟㄋㄟ的寶寶,若奶嘴孔太大太小,就得很用力吸才能吸到奶,也會因此吸進過多空氣;或是親餵姿勢不正確,吸吮不佳也會吸進空氣。而腸胃蠕動功能異常也會造成寶寶脹氣,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巨結腸症」或「甲狀腺功能低下」。爸媽可以觀察寶寶的進食狀況是否正常,若是肚子阻塞,食慾就會降低,吃不下東西,或是因為肚子不舒服而哭鬧等異常就要留意。每個寶寶的身體狀況差異甚大,應該與平時狀態相比,若有異常應該就醫確認!

 

舒緩脹氣?2歲以下不建議使用薄荷油
看到寶寶脹氣不適,有些爸媽會塗點涼涼的薄荷油在寶寶肚子上按摩舒緩,然而,你可知這樣做可能反而會出現更嚴重的不良反應!醫師指出,兒科醫學會已於去年提出建議,薄荷醇與其類似物質對於神經有抑制作用,尤其是未滿2歲的嬰幼兒,使用過量可能會引發癲癇、意識障礙、呼吸停止等嚴重不良反應。

 

 

 

 寶寶這幾天不僅便便稀稀的,次數也增加了好幾次,這樣就算是拉肚子嗎?

寶寶的便便次數從一天3~5次到三天一次都有可能,兩種狀況都屬於正常範圍。醫師表示,就算同為配方奶或母奶的寶寶,其便便的性狀與次數都有很大的差異性。倘若寶寶的體重成長正常,應該就表示腸胃已發揮了消化吸收的功能,可能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注意補充水分 避免脫水
腹瀉寶寶最重要的是注意水分補充,避免脫水。林裕誠醫師提醒爸媽觀察寶寶換尿布次數是否足夠,倘若一整天都沒有換尿布可能就是脫水;活動力是否變差;哭泣時有沒有眼淚,嚴重者眼睛感覺好像凹下去,這就一定是脫水了。如果出現脫水症狀,應該趕緊就醫。若是輕微腹瀉,醫師建議補充兒童專用的電解質水;ㄋㄟㄋㄟ部分可把奶粉泡稀一點或短暫使用無乳糖奶粉來取代,以減少因感染引起的乳糖不耐而加重腹瀉症狀。若是開始吃副食品或成人食物的寶寶,飲食應該清淡,以免過度刺激腸胃。

 

寶寶每次大便都哇哇大哭,很用力後才大出幾顆硬硬的大便,寶寶是不是便秘了?
只要腸蠕動不正常就有可能會有便秘。與腹瀉一樣,判斷寶寶是否便秘,不能只依據排便天數來判斷,還要觀察便便的性狀及身體症狀,如果排便天數多、大便性狀又硬,像羊便便一樣一顆一顆,就有可能是便秘。

 

排除巨結腸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是神經系統發育的問題等病態疾病,有些吃副食品的寶寶挑食,纖維質攝取不足,尤其是1歲以上寶寶還是以奶類為主食,很少吃固體食物,也會容易便秘。面對這類情況,只要從生活飲食進行調整就可以改善。

 

養成排便習慣 以免惡性循環
如果寶寶便秘情況太嚴重,像是5~7天都沒有排便,甚至出現肛裂流血應該就醫,否則寶寶可能因肛門都有裂傷而不敢排便,但越是不敢排便,便秘情況就會越嚴重,形成惡性循環。醫師指出,有些寶寶大便時兩腿夾緊,因為他覺得便便好痛而想把便便憋住。在門診處理這類寶寶可能會給予軟便藥,改善排便情況,讓寶寶願意便便,養成排便習慣,打破惡性循環。

 

 

 

新生寶寶在半夜突然莫名哭鬧不休,既不是肚子餓,也不是尿布濕,到底怎麼了?
常見於新生1、2個月寶寶身上的腸絞痛,發生原因目前還不太清楚,一般認為是寶寶的腸胃道功能較不成熟所引起。寶寶半夜哭鬧,排除肚子餓、尿布濕的因素後,發現肚子鼓鼓的、有些排氣、 身體蜷縮等狀況就會懷疑是腸絞痛。若還合併其他症狀,如:嘔吐、便便性狀改變,甚至是血便等,就不會認為是單純的腸絞痛,而可能是腸胃道疾病。倘若爸媽無法分辨,建議至醫院請兒科醫師評估較妥當。

 

母乳哺餵可減少腸絞痛發生
通常腸絞痛的寶寶肚子也會有脹氣,所以喝完奶的拍打嗝功夫要做得確實。而母奶寶寶也較不會發生腸絞痛,若是情況允許則應以母乳哺餵為佳;如果有些媽咪無法餵母奶,現今也有一些配方奶針對腸胃不適的寶寶進行配方調整,也就是降低乳糖含量或部分水解,以減緩腸絞痛機率,有腸絞痛問題的寶寶或許也可以嘗試看看。

 

若為腸套疊則必須趕緊處理
總是與腸絞痛相提並論的「腸套疊」也是幼兒時常發生的,但就像是大腸包小腸一樣的腸套疊屬於急性症狀,若24小時內無妥善處理,腸子就會受損而產生血便,因此,若是寶寶這兩個星期都一陣一陣地哭鬧不安,大概就不會是腸套疊了。兩者的好發年齡層也不太一樣,腸絞痛常見於1、2個月的新生兒,到了4、5個月後因腸道發育逐漸成熟就很少見了;腸套疊則較可能發生在6個月~3歲的寶寶,雖然年齡層有些差距但也不是絕對,曾經遇到2個月寶寶有腸套疊,因此還是多加留意,以免延誤就醫時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信宏小兒科 的頭像
    陳信宏小兒科

    陳信宏小兒科的部落格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