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定義
川崎氏症 ( Kawasaki disease ),又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日本人川崎富作醫生在1967年所發現的,好發於5歲以下的幼兒,全年都可發生,以冬末春初較常見。川崎氏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一般認為感染、免疫和基因是三大可能因素,東西方發生率差異大,在亞洲的發生率是歐美地區的十多倍。
11.png
2️⃣a.典型症狀
(1)發燒:持續5天以上不明原因的高燒。
(2)雙眼眼白充血,但無分泌物,約在第3-6天出現。
(3)口腔、黏膜及嘴唇的變化:唇部在第2-3天至第10天充血發紅、乾燥龜裂、出血結痂、黏膜充血、疼痛、進食困難、舌頭表面會出現草莓舌。
(4)手掌和腳掌會發紅、末端腫脹;在發燒後的第2週開始會有脫皮現象、皮膚出現各種形狀的紅疹;卡介苗接種部位紅腫。
(5)非化膿性單側或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直徑至少1.5公分。
(6)會陰肛門部位泛紅。
(7)併發症: 心臟冠狀動脈瘤 (5-15% )、心肌炎。


除了上述症狀外,疑似川崎氏症,但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條件者,稱為非典型或不完全性川崎氏症,其大約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必須配合輔助性的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和C-reactive protein (CRP)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在許多國家,川崎氏症目前已成為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

3️⃣治療方式
目前最佳的治療方法:急性期注射單一高劑量的免疫球蛋白12小時,並給予阿斯匹靈,恢復期繼續給予低劑量的阿斯匹靈,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氏症👍,會顯著地減少發燒的時間、全身性發炎症狀及廣泛性的冠狀動脈損傷☹️

4️⃣照護:
病童的冠狀動脈如恢復正常,不用特別限制運動,若有慢性冠狀動脈異常,則視異常程度,聽從醫師建議。但從風險評估而言,川崎氏症病患得心臟病風險還是比正常人高,如果運動過程產生胸痛等不適,仍應停下來休息,並找醫師再做詳細評估,就長期保健而言,得過川崎氏症的人,則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資料來源:中國醫療大學兒童醫院網站、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高雄榮總兒童醫學部 翁根本主任、 奇美衛教資訊網
#撰文護理師:蘭潭國中 黃雁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