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腸病毒:

腸病毒以「疱疹性咽峽炎」、「手口足病」都是最常見的典型症狀,疱疹性咽狹炎患童通常會發燒、口腔後部出現水泡潰瘍,比較大的孩子通常會喉嚨疼痛,小小孩則有拒食的傾向。潰瘍持續1週左右。手口足症患童於手掌、腳掌、有些於手肘、腳膝蓋或臀部周圍出現稍微隆起之紅疹,疹子頂端大多有小水泡,其中腸病毒71型的疹子較小需仔細觀察,疹子大多不癢、不會結痂,口腔也會發生潰瘍。近期是腸病毒的流行高峰期,因此許多家長會因為寶寶手上或腳上有一些紅疹而緊張求醫,其實,大多數腸病毒都是一個良性可自然痊癒的病程,給予支持性治療即可。許多較嚴重的個案發生併發症則以腦炎、腦膜炎、心肌炎、出血性結膜炎為主,則需密切觀察。

引發原因

目前發現共有六十幾種病毒,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71型腸病毒。腸病毒將可能引起多種疾病,潛伏期約3~5天,有些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有時候則會出現比較特殊的臨床表現。

預防方法

目前仍未研發出可應對的疫苗,而且通常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寶寶一年有可能得到2~3次腸病毒的感染。腸病毒經由飛沫傳染,例如噴嚏、咳嗽時所產生的口鼻分泌物,或糞便亦可能是傳染途徑之一,所以會提倡多洗手、戴口罩的保護性措施。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玫瑰疹:

因其為玫瑰般色澤的疹子,因此命名為玫瑰疹。達到40℃的高燒會持續3~4天,伴隨不明顯的呼吸道症狀與腹瀉,頸部或耳朵後面的淋巴結會開始紅腫。因為罹病的寶寶年齡很小、體溫上升很高、沒有明顯的症狀,常會使人擔心有敗血症的可能。但是這些病童在用藥退燒以後,精神與活力大多良好,有經驗的醫師常常可以根據這些特點,就會預測可能是嬰兒玫瑰疹。退燒以後,在臉部與軀幹會出現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四肢較輕微,不會感到搔癢。無需進行特別治療,但會出現傳染的危險,所以須注意。

除了患病者年齡很小、燒很高、活力很好的特點以外,「燒退以後才出現疹子」也是診斷的要點,因為其他感染症的疹子幾乎都是在燒到最高的時候出疹子。初期玫瑰疹發作,容易被誤以為是藥物過敏或其他病毒疹,必須根據特點做綜合判斷。

引發原因

由病毒感染所引起,以第6型及第7型人類疱疹病毒最為常見,由於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體內有來自媽媽的抗體保護,所以較不容易罹病,但是當嬰兒6個月大之後,發病機會隨年齡增加而上升,好發於6個月至2歲半的嬰幼兒身上,其潛伏期約5~15天。 

預防方法

玫瑰疹全年都可能發生,以春、秋兩季發生機率最多,要特別注意。傳染途徑以飛沫傳染為主,病毒多在健康成人的唾液中,經由口腔、鼻腔或結膜黏膜進入嬰幼兒體內,進而發病。很少經由接觸傳染,所以並不容易造成大流行。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月月份,門診醫師異動
12月份董毓仁醫師請假,如果有小兒過動,需要評估,請把握時間。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麻疹

潛伏期約10~14天,發病的初期有結膜炎與一些上呼吸道症狀,寶寶會先出現高燒、倦怠、咳嗽、鼻炎、結膜炎等症狀。出疹子之前,在頰黏膜內側會出現克氏斑 。一般麻疹都是先從臉部開始出現紅斑丘疹,然後由上往下,漸漸蔓延到脖子、手臂、手掌、身體,最後是腿部、腳掌,麻疹大多不會發癢,常有一些小的出血點,疹子之間會互相融合而成為較大的斑塊,第三天後,會依出現先後次序開始消退,在恢復期會留下棕色的色素沉澱,並可能會出現脫皮現象。

沒有併發症的話,發燒與皮疹的病程約持續7~10天。診斷重點除了克氏斑以外,還有所謂的「3C」,即明顯「結膜炎」、「流鼻水」與「咳嗽」的症狀。麻疹病毒的致病力相當高,沒有麻疹免疫力的個體接觸到病毒以後,絕大部分都會發病。麻疹有時候會併發肺炎、腦炎等病症,在嬰幼兒時期特別容易發生併發症,也可能導致死亡。

引發原因

由麻疹病毒引起,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潛伏期7~18天,通常為14天,發疹之前後各4天最容易傳染。寶寶自母體得來的抗體只持續6~9個月,所有不曾得過麻疹或者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但得過麻疹的人有終身免疫力。

預防方法

(1)注射含麻疹活性減毒的疫苗後,可以使95%以上的人產生主動免疫。
(2)常規預防接種時程:出生滿12個月及國小一年級,各接種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水痘

彭賢禮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林宏謙表示,經過2~3週的潛伏期之後,大多數病患會先出現發燒發冷、頭痛、疲倦、喉嚨痛等感冒症狀,寶寶首先會開始發燒至37~38℃,約1天過後,臉部、胸部、腹部等部位會出現紅色的疹子,第2天後,長疹的部位會開始化膿,3~4天之間,會擴散至頭部、口腔和性器官等各個部位。

依據時間的不同,會表現出紅色丘疹、水疱、膿疱、結痂的膿疱,異常搔癢是其特徵,有時會癢會痛,所以常會會因為騷癢而弄破水疱引發感染,甚至留下疤痕。水痘的皮疹會逐漸結痂,發燒的狀況也會逐漸改善,等所有水疱都結痂後便不具傳染力,通常得過一次後就會終生免疫。

引發原因

主要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通常由呼吸道吸入感染,但若弄破水疱直接接觸也可能會被感染水痘,傳染性強,尤其好發於9歲以下的小孩。

預防方法

疫苗接種: 

(1)水痘疫苗為活性減毒疫苗,接種後約有95%的人可產生抗體,可維持至少7年以上。而成人仍有部分於接種疫苗後感染水痘,但感染後的症狀較減輕微。 
(2)接種劑量:出生滿12個月至未滿13歲接種一劑,13歲以上接種二劑,間隔4~8週。
(3)常規預防接種對象及時程:自2004年1月1日起,政府提供2003年1月以後出生且年滿12個月以上的幼兒免費接種。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慢性蕁麻疹

248559574_563143601451829_4126314005247935801_n.jpg

本診所引進專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歡迎有需求的民眾前來治療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冠肺炎疫情使然,雖然居家防疫生活可以讓孩子們免於受到病毒威脅,然而也因小朋友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身體免疫系統沒有接受外在環境挑戰的機會,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容易感染到腸病毒、流感、呼吸道等其他病毒。

國外已有不少研究一再提醒,開學後要慎防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流行。

以台灣為例,每年5、6月和9、10月是腸病毒的流行期,健保門診、急診人數常常破千,不過5月及6月因為全國三級警戒關係,案例銳減。

但最近開學後,因為腸病毒就醫、住院的小朋友呈現增加的趨勢。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前國二男生👦
未來最終預測身高160左右😭😭😭
年輕人本身能接受嗎?😱
家長能接受嗎?😨
🎈「早熟」是身高的潛在殺手🤣🤣
🎈家長請多注意兒童早熟徵兆

22.jpg
🎈「國小階段」最為關鍵,國中才發現早熟常常來不及處理了
🎈本診所提供早熟診斷,請找專業醫師評估與建議。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爸媽媽看過來⚠️

小孩的生長
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
過了長高時期
就停止生長與長高
在國小階段
要定期注意兒童的身高、體重與生長發育
🎈如果每年的身高生長「小於4公分」
請找兒科評估是否有「生長遲緩」
讓兒科醫師
給兒童最佳的生長發育建議
陳信宏小兒科診所可以「評估骨齡」
及早知道兒童是否有生長遲緩或是早熟的問題
🎈「兒童早熟」容易導致
-->「成年身高過於矮小」
過了發育期就無法補救了!

 

11.jpg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還有哪些不可忽略的「致敏危機」呢?阿包醫生從臨床經驗分享讓家長最頭痛的3個地雷,並從專業角度教爸媽如何用「肌膚微生態」簡單一觀念養出抗敏寶寶!
 

秋冬致敏危機有「3低」:溫度低、濕度低、空氣品質低

溫度低—影響皮膚分泌功能導致「皮膚乾癢」

濕度低—空氣乾燥「加劇乾癢問題」

空氣品質低—致敏因子「容易趁虛而入」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