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年前是小文(化名)第一次來門診,當年他還是個7歲小學一年級的小男孩,那時身高只有102公分,在同年齡男生身高位於千分之一,每年成長速率只有3公分,本身並無特殊內在疾病,營養狀況正常,家族並無矮小的情形,因身高極度矮小使小文非常害羞,看診總是低著頭。

當時在門診照骨齡發現只有36個月,有嚴重落後的情形,因而安排住院作生長激素檢查,結果為泛腦下垂體低能症,包括體內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醇均有嚴重不足的情形,更由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腦下垂體發育不良所造成。因此給予每天注射生長激素,合併口服甲狀腺素及皮質醇治療,在5年的治療期間,每年均以810公分速率成長,目前小文12歲,身高144公分,已提升至25百分位,預期身高還會不斷的長高,而長高也使小文逐漸恢復自信,在門診追蹤時常會聽到他爽朗的笑聲。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林昭旭表示,矮小是一種比較而來的現象,其定義為〈一〉與相同性別、年齡、種族的兒童比較,身高在第三百分位以下;〈二〉生長速率緩慢,生長曲線往下偏移;〈三〉預估成年身高比父母遺傳身高矮。我們必須取正確的身高,劃記在生長曲線圖上來比較,連續數年的記錄遠比一次的身高更能提供正確的訊息。幼兒在12歲左右,其生長曲線常有往上或向下移行到其遺傳上應遵循的百分位的現象,這是正常的調適。過了2歲,任何偏離,應視為不正常,必須進一步診察。    

矮小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如軟骨形成不全、染色體異常(如透納氏症)、先天性代謝異常、低出生體重兒、家族性矮小症;以及繼發性:如營養匱乏、全身疾病所致的矮小症、內分泌系統疾患(如生長激素缺乏症、泛腦垂腺低能症、甲狀腺低能症、庫欣氏症、假性副甲狀腺低能症)、體質性生長發育遲緩症、心理社會性匱乏等。   

在診斷上,要有詳盡的病史,包括從懷胎、出生至現在的一切身體狀況,家人的身高和生長發育史,以及小朋友的營養、運動、心理狀況。以及完整的身體檢查,包括身高、體重、頭圍、外觀、第二性徵、內臟狀況。若懷疑有異常狀況則會作更進一步檢查,在門診會先作骨齡檢查、血液、尿液、生化、染色體及內分泌檢查。若這些檢查結果懷疑有生長激素缺乏,則會進一步住院作生長激素的確定性檢查。   

林昭旭醫師提醒家長們,並非所有矮小的孩童施打生長激素就對成年身高有幫助,目前生長激素治療的適應症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症、透納氏症、慢性腎臟衰竭、低出生體重兒所導致之生長障礙。無適應症者若施打生長激素,不但對身高沒幫助,反而有反效果,因此,建議家長們應尋求小兒內分泌科醫師的協助,切勿聽信偏方、亂服成藥等,如此才是對小朋友生長問題正確的處理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信宏小兒科 的頭像
    陳信宏小兒科

    陳信宏小兒科的部落格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