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歲寶寶食的問題

如何預防與處理寶寶吐奶?

初生嬰兒因為食道與胃交接處之賁門功能未成熟,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如寶寶喝奶時,常吞進氣體,如果排氣沒排乾淨,打嗝時,會帶出一部份的奶,這些都是導致嬰兒常吐奶、溢奶的原因之一。

 

 

少量多餐、準確拍嗝、避免立即平躺

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梁昭鉉主任指出,寶寶吐奶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則有下列兩項原因,第一種情況就是寶寶吃得太多,吃得太多就就容易溢奶,此時,爸爸媽媽可以調整寶寶的進食狀態,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

 

第二種情況是喝奶的時候寶寶喝進了太多空氣,此時則會建議爸爸媽媽要在寶寶喝完奶後,至少拍嗝15到20分鐘,而且不要在寶寶一喝完奶之後就馬上讓他平躺著。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提到,若寶寶輕微的溢、吐奶,通常寶寶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嚥的動作,危險性少,父母只要密切觀察他的呼吸狀況及膚色即可。如果寶寶有大量嘔吐的情形發生,先將寶寶側躺向一邊,以免吐出物因重力而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如果發現寶寶持續呼吸不順或臉色變暗時,就勿把時間浪費在如何把異物取出,請盡速送醫。

 

 

寶寶厭奶怎麼辦?

3~4個月寶寶出現厭奶屬正常現象

有媽媽提到,3〜4個月大的寶寶,喝奶越喝越少,甚至不到100㏄,遇到寶寶出現厭奶的狀況,深怕寶寶營養不夠,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因應呢?

 

梁昭鉉主任指出,有些寶寶大約在4個月大時會出現厭奶的情況,大部分是生理性厭奶,因為4個月之前每天的食物都是奶,也很容易會覺得膩,但是,通常厭奶這類狀況,1〜2個月後就會自然恢復了,爸爸媽媽不用過於擔心寶寶的奶量減少,就會影響到生理發展。

 

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陳萬德也指出,3~4個月大的寶寶出現厭奶的情況屬正常現象,可以說是一個暫時性的狀況,因為此時的寶寶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更加好奇了,喝奶的注意力往往很容易被分散,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在餵奶時盡量處於一個較安靜的環境當中,也最好避免在寶寶喝奶的時候去逗弄孩子。

 

 

當寶寶發生厭奶行為時,家長可以注意觀察以下兩點,幫忙渡過厭奶期:

1.注意發展、體重狀況。(注意寶寶出現厭奶的階段,體重是否有大幅度的改變,寶寶在身長曲線當中的狀況是否有出現異常落後)

 

2.注意排尿狀況。(正常情況下,6個月以前的寶寶每天大概必須換6~8次的尿布,並注意寶寶尿量是否變少或是顏色變深)

 

若以上兩點狀況並無明顯異常,則不須擔心,觀察既可,或是可以在寶寶滿四個月後添加副食品。若有明顯異常,則表示的確有可能吃的不足,應先就醫,請醫師檢查寶寶有無其他異常疾病。

 

 

寶寶厭奶,營養會不會不夠?

至於奶量到底夠不夠?一般原則性的計算方式是寶寶每公斤體重×150㏄,尤其是在寶寶6個月之前,爸爸媽媽大概都可以依照這個原則來掌握寶寶的奶量;梁昭鉉主任也特別提醒,每個寶寶的先天體質與生長速度都不盡相同,有些即使喝奶量喝得特別多,也不見得會因此長得特別高、壯。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囉!

4個月or6個月開始?

梁昭鉉主任表示,寶寶進入4〜6個月,可以開始吃副食品,此時也是讓寶寶開始嘗試除了奶類以外多樣性食物的好時機,除非是經過醫生專業診斷有嚴重過敏情況的寶寶,建議到6個月再開始副食品,否則,大約4個月的時候就可以讓寶寶嘗試副食品了。

 

 

餵食姿勢?如何建立吃飯規矩?

寶寶一開始嘗試副食品的時候,可能還無法真正坐立,此時,該採取什麼樣的餵食姿勢呢?不肯好好吃飯的寶寶,怎麼辦?

 

梁昭鉉主任說,有些座椅是可以調整成斜一點的角度,爸爸媽媽可以參考看看在寶寶還不會坐立前餵食使用;最重要的是等到寶寶開始能夠自己坐立時,就必須在此時設定好用餐規範,例如,讓寶寶有自己慣用的餐桌椅,並且在寶寶吃飯時,將餐桌前收拾乾淨,不要放置各式的玩具或是3C商品,更不要一邊開著電視,一邊餵寶寶吃飯,否則一旦習慣養成,之後要改就會非常困難。

 

 

寶寶對副食品完全沒興趣?

爸媽可彈性調整餵食副食品次數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之後,爸媽常常為了希望孩子多吃一兩口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家有拒食、胃口有限的寶寶怎麼辦?有媽媽提到孩子只想(喜歡)喝奶,對副食品完全沒有任何興趣與反應,陳萬德醫師建議,此時,爸爸媽媽更需要有耐心,掌握「只要感到飢餓,孩子自然就會想進食」的基本原則,慢慢調整原先餵副食品的時間與次數。

 

「基本上,感到飢餓,自然就會找食物來吃是人類的本能」陳萬德醫師說,其實寶寶不吃副食品,跟強迫餵食也有關,因此,若是爸爸媽媽覺得孩子真的對副食品完全沒有任何興趣,嘗試意願極低,可以先試著彈性地將副食品改為2天或3天為孩子準備一次,但這一餐希望家長盡可能堅持餵食副食品(但一樣不要硬灌) ,等到孩子自己表示想吃的欲望時,再逐漸增加餵食副食品次數即可。

 

 

強迫餵食最糟糕!

陳萬德醫師再三強調,在寶寶食的部分,最忌諱的就是家長因為擔心寶寶不吃、缺乏營養就強迫餵食,在他的實務經驗中就曾遇過寶寶一看到餐具湯匙,情緒就上來,馬上就大哭的情況,因此,爸媽要格外注意,強迫餵食容易造成反效果!

 

基本原則就是寶寶體重、生長發育正常,暫時應沒關係,有異常,則應就醫請醫師檢查。

 

 

避免寶寶不喜歡某食物就完全停掉該食物

此外,梁昭鉉主任提到,有些寶寶在4個月開始嘗試副食品的時候可能會吐出來,這可能是因為寶寶第一次嘗試到此類食物不習慣的緣故,不建議爸爸媽媽因此而停掉該食物,可以耐心地多給寶寶一些時間,用不同的方式烹煮該食材,讓寶寶再嘗試看看。

 

 

口慾期發展

寶寶吃手,真的不要刻意制止嗎?

寶寶喜歡把食物一直含在嘴巴裡面怎麼辦?寶寶一直吃手也沒關係?不用刻意制止嗎?

 

《0~3歲寶寶14階段潛能開發書》一書提到,口的敏感期會在寶寶0~1歲出現,此時的寶寶會用口和牙齒來認識外在世界,同時發展他的認知能力,嘴巴就是寶寶了解這個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就像我們會利用眼睛來看世界一樣,當寶寶將自己的小手和抓來的東西送入口中去舔、去感覺的時候,也是寶寶感知和認識自我,客觀體驗著將自己與外界區分開來的重要過程。

 

梁昭鉉主任指出,就心理發展的觀點而言,寶寶口慾期的發展必須被滿足,因此,當爸爸媽媽看到寶寶開始吃自己手的時候,不見得要立刻出口或出手制止,可以試著輕輕自然地將寶寶的手拿離他的嘴巴,或是直接用其他事物來分散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寶寶好奇地吃手能刺激腦部發育

陳萬德醫生認為,吃手屬於寶寶正常發展之一,曾有研究發現,寶寶好奇偶爾吃一吃手,也能夠刺激腦部發育唷!

 

 

NG!用酒精類產品過度消毒

寶寶吃手最擔心的問題就是病菌感染,因此,要特別注意寶寶的衛生。那麼,是不是該使用酒精類相關產品將寶寶的手做消毒呢?

 

陳萬德醫生表示,事實上,並不建議爸爸媽媽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消毒產品進行消毒,一方面有些病毒無法用酒精類消毒,例如,腸病毒、輪狀病毒、流感…,也不能食用,另一方面酒精類消毒產品用久了也很容易造成皮膚的乾裂。建議爸爸媽媽可以簡單使用濕毛巾進行清潔即可,必要時使用肥皂進行清洗。另外市面上已有可以食用之消毒液,購買前請詳細詢問。

 

 

安撫奶嘴,給還是不給?

一般而言,爸爸媽媽不想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最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影響到嘴形或牙齒的發展,梁昭鉉主任表示,實際上,只要不讓寶寶一整天都含著安撫奶嘴,並在適當的時機戒斷,安撫奶嘴仍是一個爸爸媽媽可以善加利用安撫寶寶的好工具,並不會對寶寶的口腔產生嚴重的影響。

 

 

避免一哭就塞奶嘴+掌握戒斷時機

有關於奶嘴的部分,陳萬德醫生認為,不見得每個寶寶都能適應、喜歡上使用安撫奶嘴,例如,有些習慣親餵的母奶寶寶不見得會喜歡吸吮安撫奶嘴或是被安撫奶嘴安撫;此外,也曾有研究發現,寶寶2個月以前使用安撫奶嘴能夠降低猝死機率,使用安撫奶嘴其實並沒有爸爸媽媽想像得那麼恐怖,最重要的是提醒爸媽注意以下兩點:

 

1.不要每次寶寶一哭就立刻塞奶嘴,最重要的應是觀察寶寶哭鬧的原因。

2.約在孩子滿2歲前協助孩子戒掉奶嘴。

 

 

0~1歲寶寶衣的問題

穿多穿少,如何拿捏?

以寶寶「不出汗」為原則

寶寶穿多穿少的問題,是最容易讓家中長輩與年輕的爸媽起爭執的原因之一,大部分老一輩的觀念都是要給寶寶穿著暖和的衣物,寶寶才不容易著涼感冒,但梁昭鉉主任建議,寶寶的穿衣原則以「不出汗」為主要原則,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的背部或是額頭已經出汗,表示寶寶已經穿著過多的衣物了。

 

陳萬德醫師指出,相較於成人,寶寶的體溫高,因此,穿著衣物時應以保持寶寶身體乾爽為最主要原則,若穿得太多,會造成寶寶全身常常流汗、濕黏,容易長痱子,反而會讓寶寶不舒服。

 

此外,陳萬德醫師提出下列兩點穿衣原則,供爸爸媽媽參考:

1.勿穿著過多、過大衣物,以免掩蓋寶寶口鼻,影響寶寶呼吸。

2.不應將寶寶包覆得太緊而影響呼吸。

 

 

寶寶穿著二手衣要注意!

有些家長會接收親朋好友的二手衣,陳萬德醫師特別提醒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每個寶寶的生長速度大不相同,即使是同月齡,不同的寶寶在身型與體重部分已經出現顯著的差異了,他就曾遇過8個月的寶寶穿著媽咪好友贈送自己寶寶當初8個月的舊衣,但因為身型與體重差距甚大,家長沒有特別注意,寶寶穿起非常緊,導致出現不舒服哭鬧的狀況。

 

 

將寶寶包緊緊,才有安全感?

將新生兒包緊緊並非絕對原則

梁昭鉉主任認為,將寶寶的手腳用包巾固定住,最主要根據的原理是讓寶寶熟悉在子宮裡的狀態,但不一定是必須實行的一種穿衣方式,讓寶寶的手腳能夠自由活動也不會對寶寶發展產生任何負面影響。

 

 

0~1歲寶寶睡眠問題

寶寶不肯乖乖睡自己的嬰兒床?

有些爸爸媽媽提到,讓寶寶睡在自己的嬰兒床中,寶寶完全睡不著,或是哄睡之後一放進嬰兒床就哭著醒來?嬰兒床最重要且基本注意的挑選方向又有哪些呢?

 

 

避免與寶寶同床,預防嬰兒猝死

關於睡眠部分,梁昭鉉主任再三強調,嬰兒猝死的預防,除了避免讓寶寶趴睡之外,就是不該讓寶寶與父母同床,尤其6個月以前的寶寶如果還不能夠成功翻身,若貪圖一時方便或是想跟寶寶共享親密感就讓寶寶與成人同床,當爸爸媽媽太過疲累時,很容易一不注意就會在睡著翻身時壓到寶寶而不自知,造成無法彌補的意外。

 

 

嬰兒床墊不宜過軟

有關嬰兒床的部分,陳萬德醫師表示,嬰兒床的安全性最主要是床墊不能太軟,因寶寶肌肉力量還未發展完全,肌肉張力與協調能力不足,床墊太軟,很容易讓寶寶的口鼻陷進床墊之中,造成窒息死亡。

 

此外,也要注意圍欄是否能夠拴緊,以免寶寶能扶站後很容易在家長一不注意的情況下就摔出床外;若家長不放心,也可以在嬰兒床放置的周邊地面先鋪設好地墊,做好防護措施。

 

 

0~1歲寶寶行的問題

汽車安全座椅挑選有撇步?

不使用汽座的新聞意外事件頻傳,在為寶寶挑選或使用汽座時到底有哪些地方應該特別注意呢?陳萬德醫師表示,目前市售有牌子的兒童安全汽車座椅幾乎都已經獲得政府安全認證,選購汽座時,除了購買通過政府安全認證的商品之外,1歲前的孩子,在使用汽座時,最主要有下列幾點提醒:

 

1.汽座一定要架設在後座,不能夠放在前座(副駕駛座)。

2.設置在後座的汽座,1歲前孩子乘坐時,與駕駛面朝不同方向。

3.只要乘坐轎車,再小的孩子都應該要使用兒童汽車安全座椅。

4.可以多注意汽座的包覆性,尤其是1歲前的孩子身型較小,包覆性佳的汽座,相對來說安全性也會較高。

 

 

孩子一坐汽座就哭,怎麼辦?

越早讓孩子適應汽座越好

有爸爸媽媽提到,孩子很不喜歡汽車安全座椅,甚至為了孩子購買了兩、三個汽座。若遇到孩子一坐上汽座就不停哭鬧的狀況,該怎麼辦呢?陳萬德醫師認為,其實孩子年紀越小的時候就越早讓孩子乘坐他的汽座椅好,

 

當然部分家長不常帶寶寶出門,等到孩子一歲多了,才添購汽車與兒童汽座,原則上還是盡量讓寶寶用更多的時間去習慣與適應。

 

 

切勿在車子行進中將孩子抱離汽座

此外,陳萬德醫師再三提醒,若短程旅行,車子在行進中,孩子在汽座上卻不斷哭鬧,切忌不耐或不忍就將孩子抱離汽座,很多意外都是那麼發生的!若孩子在汽坐上哭鬧或是表示想要掙脫,坐在旁邊的爸媽可以試著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若效果不佳,就找個地方先將車子停下來,把孩子抱下車透透氣。

 

 

0~1歲寶寶常見疾病

新生兒黃疸

寶寶一出生之後,若發現有嚴重的黃疸必須留在醫院照光治療,爸爸媽媽往往擔心得整顆心都糾結了,無法放鬆,但是,有人說黃疸其實是有益處的?新生兒黃疸的原理與成因究竟為何呢?爸爸媽媽可以事先做什麼來預防黃疸的發生嗎?

 

梁昭鉉主任指出,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跟病理性黃疸兩種,通常生理性黃疸會在出生3天出現,5天會是高峰;而引起病理性黃疸的疾病包括新生兒感染、蠶豆症、膽道閉鎖等,必須等寶寶出生後經過詳細專業檢查才能確認得知。

 

 

代謝能力不同,影響寶寶不同程度的黃疸

陳萬德醫師指出,其實我們可以說每個新生兒都會有黃疸,黃疸的生成原理是與血紅素代謝有關,我們可以想像人類長期居住在高山上時,由於環境缺氧,為獲得足夠氧氣,身體的血紅素自然會呈現偏高的狀態。

 

相對而言,寶寶在胎內時,除血紅素與成人不同因素外,也是因處於一個缺氧環境,因此,當寶寶在短時間內離開母體,獲得氧氣較容易,新生兒身上過多的血紅素被破壞,就會呈現出黃疸症狀,只是每個寶寶的代謝能力與狀況不同,代謝能力較慢的寶寶可能呈現出的黃疸狀況較為嚴重。

 

陳萬德醫師也進一步說明,事實上,每家醫院所定出寶寶黃疸需要照光的數值也都是不相同,若醫生告知寶寶需要照光,也一定會給予最專業的詳細檢查,像會引起病理性黃疸的疾病包括新生兒感染、蠶豆症、膽道閉鎖等,也都是要寶寶離開母體之後才能夠檢查發現的,並無法在懷孕時就事先預防或是檢查出來,因此,當爸爸媽媽聽到寶寶黃疸必須留院照光時,勿過度擔心或過度自責,聽從專業醫生的判斷指示,積極配合,才是讓寶寶擁有健康的關鍵。

 

 

寶寶牙齒問題

寶寶約6個月左右時,會開始長出第一顆牙齒,一直到嬰幼兒在2歲半,完整乳牙20顆便會生長完整,且具有咀嚼的功能。

 

 

蛀牙成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來源,蛀牙的主要成因包括:

1.糖分攝取。

2.蛀牙菌進入寶寶口中的時間。蛀牙菌可以經由照顧寶寶的人傳染給寶寶,例如親吻,共用湯匙等。

3.胎兒發育期間媽媽的疾病或壓力。

4.家庭的飲食習慣不好。 

5.家庭的口腔及衛生習慣不好。

6.家庭的遺傳性 (較小的影響因子)。

 

 

寶寶可以使用牙線、牙刷嗎?

梁昭鉉主任指出,在寶寶還沒有長牙的時候,可以使用紗布巾跟清水清理寶寶的口腔,除了能夠保持寶寶空腔清潔之外,還有一個功用就是讓寶寶口腔接受到適當的刺激。只要已經有牙齒了,即可使用兒童專業的牙刷或牙線等工具進行牙齒,因為有些牙齒旁邊或是牙齒與牙齒間的部分,用紗布巾進行清理時可能會有死角。

 

 

寶寶一直不長牙,是不是需要額外補鈣?

梁昭鉉主任表示,每個寶寶的長牙順序與快慢不盡相同,有人快有人慢,跟體質較有關係,跟額外補充鈣類的營養品並無那麼高的關聯性。

 

 

1歲前泌尿系統感染

1歲前孩子為何會泌尿道系統感染?又該如何預防呢?梁昭鉉主任表示,預防1歲前孩子泌尿系感染最主要是在平日照顧讓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分,確保奶水量的充足。

 

如前所述,基本原則若以寶寶的體重來計算,6個月以前,每公斤體重×150㏄即是寶寶大約每天平均應攝取的水份量;此外,也要注意寶寶排尿的狀況,平均而言,每3〜4小時應換一次尿布。

 

陳萬德醫師指出,小於一歲以下,以男嬰感染率較高,應與尿路結構異常男嬰較多有關。一歲以後則以女童比率較高,因女童尿道較男生為短有關,因此,預防泌尿系統感染最主要是勤換尿布並保持乾爽,此外,家長也可以從以下3點進行觀察,孩子可能是泌尿系統感染:

1.尿液顏色變深。

2.尿液忽然變得有異常的臭味。

3.出現發燒的狀況。

 

 

0~1歲寶寶情緒發展問題

如何處理分離焦慮?

6個月開始,寶寶就會出現所謂的分離焦慮?可是,如果是請育嬰假的媽媽,可能約莫在這個時候計畫回歸職場上班,並另尋專業保母或是托嬰中心接著照顧寶寶,那麼爸爸媽媽可以做些什麼,來降低寶寶的分離焦慮呢?

 

 

離開時明確告知孩子,最忌偷偷離開

梁昭鉉主任表示,國外研究顯示,大部分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的情緒約1歲半前這個階段,此時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要讓小孩知道你的計畫,例如,當你要離開孩子身邊時,避免偷偷離開或消失,而是要讓孩子知道;即使孩子知道你要離開後,會出現哭鬧,甚至抓著你不讓你離開的情況,都應該盡量在每次離開孩子身邊時告知孩子,並遵守自己對孩子的承諾,準時回到孩子身邊。

 

 

讓孩子帶著他喜愛的安撫物品

此外,若是未來已經決定會更換主要照顧者或是環境,也可以讓小朋友隨身帶著他平日最喜歡或熟悉的物品在身邊,可能是玩具也可能是一張小毯子,可以適度降低孩子的分離焦慮。

 

 

提前製造短暫分離的機會

陳萬德醫師表示,建議媽媽若是知道育嬰假結束即將要返回職場,至少可以提前一個月就開始慢慢地製造一些與寶寶短暫分開的機會,例如,在家時準備一些玩具陪著寶寶一起玩,然後試著讓寶寶自己玩,自己稍稍離開寶寶身邊做些自己的事情(但目光仍是可以注視寶寶狀況的範圍),

 

 

提前帶孩子一起熟悉保母或托嬰中心

提前帶著寶寶一起去參觀托嬰中心或拜訪心中理想的保母人選,同時,也安排一些時間是陪同著寶寶一起待在那邊適應一下環境。

 

「最主要的就是要避免媽媽的育嬰假6個月一結束,忽然間就改變寶寶平常的作息,讓寶寶忽然在白天那麼長的時間都看不到媽媽,或是忽然將寶寶交給另一位他全然陌生的照顧者照顧,這樣的情況都很有可能會讓寶寶更沒有安全感,加重寶寶分離焦慮的狀況。」陳萬德醫師說。

 

 

8個月陌生人恐懼症?

如何處理寶寶害怕的情緒?

所謂的「8個月陌生人恐懼症」,孩子感到害怕的情緒會大約出現在7〜8個月?為什麼有些孩子好像天不怕地不怕,有些孩子卻對周遭的人、事、物都表現得小心翼翼呢?當1歲前的寶寶出現害怕的情緒時,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做?

 

 

害怕情緒是人類自我保護機制之一

其實,害怕的情緒是人類正常情緒反應之一,更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人能夠產生害怕的情緒,才會知道要去閃避危險。此外,是否出現害怕的情緒,也與每個孩子不同的天生氣質與個性有關,建議爸爸媽媽在平日生活中還是盡量避免讓年紀那麼小的孩子接觸恐怖的畫面內容或是人、事、物等。

 

 

害怕情緒可能與分離焦慮有關

梁昭鉉主任表示,寶寶出現害怕的情緒可能跟分離焦慮有關聯,8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能夠輕易的分辨出認識和不認識的人,如果出現陌生的人讓孩子感到不舒服,就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懼,但此時孩子也可能會對某一特定的人深具好感,好惡也改變得很快。

 

《0~3歲寶寶14階段潛能開發書》一書提到,許多寶寶到了6個月開始認生,其實這也是他自我意識敏感期到來的表現,因為寶寶開始對生人與親人有了分辨的能力,害怕與爸媽分離,這也是我們與寶寶鞏固親子關係的關鍵期,一方面要給寶寶安全感,不要長期離開他,特別是不要讓別人突然靠近或抱走他,這些都會讓寶寶產生恐懼,不利成長,同時,也要引導他熟悉周圍的人,消除他害怕的心理,這樣有利於寶寶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給爸爸媽媽的貼心小提醒:「第一次經驗」很重要!

梁昭鉉主任提醒,其實,對於1歲前的寶寶而言,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或是各方面的發展,「第一次的經驗」都是非常重要的,通常若爸爸媽媽有已經彼此溝通好且設定教養目標或方式,有所堅持,大部份的情況下,孩子都擁有逐漸適應並養成習慣的能力。

 

最怕的就是爸爸媽媽常常自己變換教養方式或是規則不一,剛開始嚴格限定不准孩子怎樣怎樣,但後來又覺得無所謂而改變;或者是剛開始覺得讓孩子怎樣怎樣也沒什麼大不了,但教養的過程中又忽然嚴格起來,制定許多限制,這樣反而會讓小孩無所適從,容易情緒不穩,變成爸爸媽媽眼中的小惡魔。

 

 BabyLife育兒生活】20154月號。http://www.mabab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陳信宏小兒科 的頭像
    陳信宏小兒科

    陳信宏小兒科的部落格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