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危害層面越來越大,不只食品受到影響,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曾針對國內76位孕婦追蹤研究發現,孕婦懷孕時使用妊娠霜,尿液中塑化劑濃度比未使用者高出兩到三成,更比美國人高四點五倍。
塑化劑危害層面越來越大,不只食品受到影響,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曾針對國內76位孕婦追蹤研究發現,孕婦懷孕時使用妊娠霜,尿液中塑化劑濃度比未使用者高出兩到三成,更比美國人高四點五倍。
現在不只食品中可能含有致癌的塑化劑,連女性愛美用的香水、指甲油、髮膠等化妝品中,都可能添加,而且越香的可能性越高,雖然醫生表示化妝品中的塑化劑分子較低,但因為皮膚吸收度較好,長期使用,恐怕還是有致癌風險。
五顏六色的指甲油,擦在指甲上,雙手立刻變的不一樣,小罐子輕輕在脖子,手腕上滾一滾,有了香水,整天都是香噴噴。
「塑化劑」聞之色變,專家表示,塑化劑普遍存在於塑膠製品之中,台灣人每年吃下肚的不知有多少?想要遠離塑化劑,就得從日常生活做起,不用塑膠杯,不用保鮮膜微波食物,這次的事件正好提供全民痛定思痛的機會,減少塑膠製品以減少暴露劑量。
香 港發現許多人血液當中就有塑化劑的存在,根據成大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 任李俊璋 教授表示,塑化劑最常見的就是存在塑膠類,還有像香水、化妝品等,台灣人普遍使用塑膠,喝很多塑膠瓶裝水、使用塑膠袋裝食物、利用保鮮膜微波食品吃下肚, 這些有害物質就跟著進到人體中,他表示,歐盟與美國分別訂定標準,歐盟是每天每公斤體重不得超過50微克,美國是20微克,但台灣並沒有相關規範。
塑化劑毒性 傷害人類基因
塑化劑被證實會干擾人體內分泌,引響生殖系統,台師大研究團隊更發現,塑化劑會造成基因毒性,會傷害人類基因,長期食用對心血管疾病危害風險最大,對肝臟和泌尿系統也有很大傷害,而且被毒害之後,還會透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呼籲衛生署一定要正視。
塑化劑汙染食品風暴延燒,不只對人體生殖器官有害,台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沈林琥和高雄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中心教授李水龍研究團隊,利用生物資訊和毒理基因組學分析16種不同塑化劑,比對大鼠、小鼠、人基因,經過一年時間,分析出這些塑化劑暴露產生的基因交互作用會造成心臟、肝臟和腎臟毒性,對人類疾病風險最大是心血管疾病,其次是肝臟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第四名才是生殖方面疾病。
李水龍認為,過去查不出塑化劑與心臟等疾病有關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部分學者專家使用的是鼠類作為實驗對象,而鼠類的心跳一分鐘500到700下,人心跳只有70到90下,因此無法查知塑化劑會導致心臟疾病。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30日電)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今天表示,塑化劑DEHP毒性比三聚氰胺毒20倍,起雲劑本身沒有問題,是有不肖業者摻了塑化劑到起雲劑配方中,才造成這次塑化劑風暴。
台灣大學今天舉行「從添加塑化劑看食品安全」台大公共論壇,出席學者台灣大學食品研究所教授孫璐西表示,依國內食品衛生管理法,目前國內食品添加物有17大類,並沒有1類叫做起雲劑,因為起雲劑是複方食品添加物,各國起雲劑配方不同,多由阿拉伯膠、乳化劑、植物油及多種食品添加物混合而成。
台灣醒報記者蔡沛琪綜合報導
美國疾管局最新報告指出,氣喘流行狀況增加,每12名大人就有一人有氣喘。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日前指出,童年時期的食物過敏會提高成長後的氣喘風險,而食物中的蛋白、牛奶、花生等食物,都是小孩常見的過敏原。
根據美國疾管局公佈的最新報告,氣喘流行程度增加,平均每12名大人就有一人氣喘,10%的小孩也身受其害,其中過敏性氣喘是最常見的氣喘,估計20%的美國人有過敏問題。
研究人員、健康檢查公司「尋求診斷」(Quest Diagnostics)的資深醫師卡夫曼表示,「過敏和氣喘通常伴隨出現,氣喘通常和童年時過敏有關」,他並指出這就像是「過敏進行曲」(allergy march)。過敏進行曲是指具有過敏體質的人依年齡變化,可能出現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
中廣新聞網╱林麗玉 2011-05-13 11:21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就是腸病毒流行季,根據衛生署疾管局定點醫師通報顯示,今年到5月5號,儘管沒有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不過最近北市腸病毒急門診就診率,有逐漸上升趨勢,北市教育局也再度宣導,關鍵的洗手五時機,及落實洗手五步驟
每年大約從4月開始,進入腸病毒流行季,在5月底至6月中旬達到高峰, 9月份開學後會再度出現另一波流行。而今年的腸病毒疫情,截至5月5日為止,沒有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確定病例,不過臺北市近4週,4月3號到30號的 急、門診腸病毒就診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生局呼籲,如果家中幼童出現發燒、嘔吐、嫛疹性咽峽炎、手足及口腔出現小紅疹或水泡等疑似腸病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就學應請假在家休息,避免病情惡化及傳染給其他孩童。台北市教育局也再度宣導預防腸病毒,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落實正確洗手,宣導關鍵的洗手五時機-包括「用餐前」、「如廁後」、「擤鼻涕後」、「看病後」、「與小朋友玩前」一定要洗手,也落實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另外學校及幼 稚園,如果發現有疑似腸病毒症狀學童,會立即通報「臺北市學校暨機關傳染病通報系統」,做好相關防治措施。
小朋友常挖鼻孔,不一定是衛生習慣太差,可能是過敏引起鼻子發癢,家長應特別留意小朋友的異常行為,例如挖鼻孔、揉眼睛等,才不會錯失治療過敏的最佳時機。
家有過敏兒,讓媽媽操心不已。陳小弟咳嗽咳不停,陳媽媽原以為是感冒,服藥後並未 完全改善,經過醫生診斷才發現原來是過敏體質,甚至引發氣喘。陳媽媽因此養成一種習慣性動作,由於陳小弟有氣喘,睡覺打呼聲很大,但是如果他熟睡的話,打 呼聲便會停止,這時陳媽媽因擔憂陳小弟的病情,她會伸手測試看看陳小弟是否還有鼻息,導致自己無法安穩入睡。
兒童過敏前三名主要是「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等三大症狀,若有不慎將引發更嚴重的問題,甚至威脅生命,家有過敏兒的家長必須特別小心。根據臨床統計,如果孩子有異位性皮膚炎的話,1/3會變成氣喘;高達40到50%會變成過敏性鼻炎。如果小孩一直揉眼睛、打噴嚏、挖鼻孔、皮膚抓癢,家長不應掉以輕心。
2到3個 月的新生兒便可以檢測是否有過敏性體質,過敏體質多和基因、遺傳相關,倘若父母有過敏體質,通常會遺傳。不過,家長時常將濕疹、異位性皮膚炎搞混而延誤就 醫時機。林應然解釋,異位性皮膚炎和濕疹不同的是,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會從臉部,蔓延到耳朵,甚至全身,倘若有家族遺傳病史的話,擁有過敏性體質的可能性 更大,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