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新聞網 日期:2011/02/25
宜蘭縣羅東聖母醫院統計,今年以來,每十個到醫院的急診病人中,就有一個是因為類流感而就診的;此外,兒童因類流感症狀到院就醫比率較去年暴增三成,重症兒童也多了一成,顯示流感疫情非常嚴重。(黃麗鳳報導)
中廣新聞網 日期:2011/02/25
宜蘭縣羅東聖母醫院統計,今年以來,每十個到醫院的急診病人中,就有一個是因為類流感而就診的;此外,兒童因類流感症狀到院就醫比率較去年暴增三成,重症兒童也多了一成,顯示流感疫情非常嚴重。(黃麗鳳報導)
日期:2010/11/06 04:11 文/廖學聰、邱啟勝
劉先生飽食海鮮大餐後,全身起紅疹塊,奇癢無比;隔壁張媽媽最近感冒發燒,吃了藥後,
眼睛、嘴唇浮腫,兩人到醫院就醫後,均被診斷為蕁麻疹。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平時免疫系統善盡職責保衛我們的身體,但有時它會「秀逗」
出錯,輕易與某些物質過度反應而出狀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蕁麻疹。
蕁麻疹又稱風疹塊,其特徵是癢,皮膚向上膨起、發紅,通常會分佈全身,但因地心引力的
關係,有時四肢較明顯。在病情嚴重時,皮膚黏膜會腫脹、變厚,這種情形稱為血管性水腫。
如果發生在喉嚨,因水腫太厲害,會造成呼吸困難的現象,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臨床上,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很多。藥物方面較常見的有抗生素(如盤尼西林類、磺胺類)和
止痛消炎藥(如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食物方面較常見的有海鮮類(蝦、蟹、花
生堅果類、牛奶、蛋白、食品添加物等)。其他像某些蚊蟲叮咬、物理刺激(冷、熱、光線、
水和機械性壓力)、運動、情緒壓力,都會造成蕁麻疹發作。病患可以藉由觀察或回想而來推測
蕁麻疹的病因,也可以藉由適當的檢查,如皮膚測試及抽血檢驗來確定。
◎蕁麻疹的治療:
●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是治療蕁麻疹最常用的藥物,效果很好,但傳統型的抗組織胺會引起
嗜睡、頭昏無力感,常令病人困擾不已,然而現在已有新型的抗組織胺藥物,可避免上述副作用。
●類固醇:對於嚴重急性蕁麻疹或是慢性蕁麻疹,類固醇是可以考慮的治療藥物,短期使用,不會
造成副作用。
2010/12/29
2010/10/30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30日電)
天氣轉涼,諾羅病毒流行,加上原本是夏天肆虐的沙門氏菌,遲至秋天才來亂,
使得醫院出現許多上吐下瀉的腸胃炎病患,有醫師懷疑,秋颱改變疾病流行,
最近腸胃病變多了。林口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教授邱政洵指出,沙門氏菌腸胃炎是夏天常見的疾病,
今年卻很奇怪,夏天並不多見,最近半個月卻異常多,對照今年夏天沒颱風,
秋颱卻有2個,是否颱風季的變化,也影響沙門氏菌的散播,值得繼續觀察。
驟然涼秋偏寒的天氣,邱政洵觀察到,最近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患開始變多,上肚下瀉發燒病患更多,
病原菌除了沙門氏菌,還有諾羅病毒,預測下個月氣溫繼續下探,就輪到輪狀病毒登場,
讓人冬季腸胃炎。日前洲際盃棒球賽中華隊球員先後染上病毒性腸胃炎,1/3掛病號,
邱政洵從病毒傳染力、球員集體病倒,又排除食物或飲水不潔等因素,研判元兇正是諾羅病毒,
他在醫院看到的病患正是如此。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
台大醫院最近也從兒科病人檢體分離出沙門氏菌和諾羅病毒,尤其諾羅病毒腸胃炎患者是全家一起病倒,
大人虛脫無力,拉完就沒事,小孩發燒腹瀉到脫水地步,只好住院治療。
黃立民另提醒,流感病人漸漸變多,偏偏民眾今年對流感疫苗反應冷淡,
尤其兒童接種率不到去年同期一半,如果再拖著不打疫苗,恐怕冬天真正來臨時,會爆發流感流行。
************* ************
近日天氣多變化,早晚溫差較大,請媽媽們隨時攜帶孩子的保暖衣物。
注意環境整潔,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陳 信 宏 小 兒 科 關 心 您
幼童長期便秘 易合併泌尿道感染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2010/10/30
泌尿道感染是造成兒童洗腎最常見的原因,要降低嚴重泌尿道感染的風險,
除了要提醒孩子多喝水、不憋尿之外,由於長期便秘的孩子也容易合併泌尿道感染,
醫師建議,家長不妨也留心孩子的排便是否正常。
此外,由於小朋友泌尿道感染時,多以不明原因發燒表現,千萬不要隨便吃抗生素退燒、
以免醫師難以從尿液培養細菌,反而影響治療.小時腎臟結痂 成人高血壓風險高
2歲大的張小弟、先前持續5、6天高燒不退,除了活動力較差外,看不出其他症狀。
原本在家附近看了幾位醫師、吃了藥,但還是沒退燒。經人轉介到長庚醫院,檢查才發現,
他不只尿中的白血球很高,超音波影像裡看到他的左邊腎臟已經腫大到超過9公分,
遠大於一般2歲小孩平均6到7公分的腎臟大小。
再經電腦斷層檢查及細菌培養,發現是大腸桿菌感染,造成他急性大葉性腎炎感染。
經緊急提供有效抗生素治療後退燒、出院。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鄭積慧指出,泌尿道感染是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感染之一,
根據統計,青春期前的女孩約有3%有泌尿道感染、男孩則有1%。
兒童泌尿道感染一旦造成腎臟「結痂」,結痂的部位就會失去功能,未來都要靠剩下的腎臟工作,
殘存腎元的壓力變大,不僅往後罹患高血壓、蛋白尿、妊娠毒血症的機率變高,
甚至還可能造成末期腎病,需要終身洗腎。
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泌尿道感染中,又以「急性大葉性腎盂腎炎」容易造成腎臟結痂。
要降低這種腎炎的危險性,除了藉由結合腎臟超音波與電腦斷層的方式,早期診斷之外,
這種腎炎的抗生素治療所需要的時間比較久,建議維持3週抗生素治療。
這類泌尿道感染在2到4歲小朋友相對常見,這段時間的小朋友多半學會自己尿尿,
除了提醒小朋友多喝水、別憋尿外,若小朋友有便秘的問題,也不能置之不理。
長庚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趙舜卿指出,便秘會造成小朋友頻尿、泌尿道感染。
不過,95%小朋友便秘並沒有器官上的病變,多因體質加上喝水不足、運動不足及蔬果纖維攝取不足。
家長除了按摩肚子,或給甘油球協助小朋友解便,還是要改變飲食生活習慣,養成排便的規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