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林嬪牆
諮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任 蕭建洲
夏季近尾聲,秋意越來越濃,在這季節轉換之際,溫差變化明顯,病毒也開始活躍,稍未留意,寶寶很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中耳炎,家長不可大意,除了從生活中做好防範之外,更要及早讓寶寶接種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遠離中耳炎的威脅。
小心!細菌跟在病毒後趁虛而入
季節交替天氣不穩定,幼兒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中耳炎,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蕭建洲表示,這和耳朵構造有關,耳腔和咽喉中間有個歐式管,嬰幼兒耳朵中的歐式管比成人來得短,而且呈現水平狀,一旦感冒後,細菌很容易侵入,從歐式管跑到中耳而引起感染發炎。
「細菌和病毒有共生關係」,蕭建洲主任強調,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流感案例,而細菌往往跟在病毒後頭,所以常會有小朋友得到流感,病情已趨緩時,細菌卻開始趁虛而入,緊接著就出現中耳炎。
症狀不明顯,幼兒哭鬧、抓耳要注意
越小的小孩得到中耳炎,症狀越不明顯,主要與嬰幼兒無法正確表達有關,除了發燒之外,多半以異常哭鬧、抓耳朵為表現,嚴重時可能導致耳膜破裂,進而流出膿液,大一點的孩子就會主訴耳朵疼痛。因此,家長必須仔細觀察嬰幼兒細微的動作,以便及早發現並就醫。
根據統計發現,有高達75%的人一生中曾得過中耳炎,其中約有25%會反覆感染,原因在於每個人抵抗力的不同或中耳功能出現異常;此外,經常曝露於病毒中也會增加中耳炎風險;而上一次中耳炎未徹底治療,也較容易再次感染。
嚴重中耳炎,影響孩子學習成效和社會發展
幼兒罹患中耳炎,嚴重可能造成鼓膜穿孔、慢性耳部反覆感染、腦膜炎、乳突炎、內耳發炎、頭骨內膿瘍或囊腫等併發症。如果耳內有嚴重化膿,並傷害到耳內神經,有可能造成漸進、永久性聽力喪失,尤其很厲害的化膿加上未持續治療,讓膿液排出,更容易留下無法挽救的後遺症。
孩子一旦聽力受損,將造成學習困難、學業成績不良、EQ變差以及社會發展不健全等負面影響,家長不可掉以輕心,而醫師檢查發現耳內化膿,也多會進一步安排做聽力檢測,確定聽力是否受損。
反覆感染可能造成聽力受損
嬰幼兒罹患中耳炎,經由兒科醫師的診治大多可以痊癒,但罹患中耳炎如果未加以治療,可能會有嚴重併發症及後遺症,尤其是嬰幼兒,嚴重中耳炎會出現化膿或慢性積液,經兒科醫師評估,必要時可能需要轉診耳鼻喉科醫師採取手術引流治療,將耳膜打開,引出膿液,並給予抗生素治療一段時間。極少數患者可能因為中耳炎治療不當,使細菌經由中耳進入到乳突內,而造成乳突炎,耳朵後面出現紅腫熱痛,甚至進一步併發腦膜炎,而且長期且反覆感染,也較容易影響孩子將來的聽力,不可不慎。
嬰幼兒罹患中耳炎,家長在照顧過程中,最重要就是配合醫師的治療,按時且固定服藥,並觀察耳朵是否有化膿或不明液體流出,通常只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徹底治療,絕大多數患者不會併發乳突炎。
對於中耳炎的治療,歐洲國家建議先觀察,尤其大一點孩子可先給予止痛、退燒藥物。而國內對於中耳炎的治療,多會在第一時間給抗生素,主要擔心若先觀察一兩天,病情可能更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會增加。雖然中耳炎不一定是細菌感染造成,不見得要用抗生素,只要跟您的醫師討論,配合追蹤,就不需擔心併發症的發生。
預防中耳炎的注意事項
預防嬰幼兒罹患中耳炎,家長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培養孩子建立正常作息:包括充足的睡眠、避免日夜顛倒。
*均衡的營養攝取: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足夠維他命。
*避免二手菸:菸對肺部的傷害早已被證實,菸裡頭的微粒物質一旦吸進體內,肺部纖毛會受影響而受損,感染風險自然增加。
*流行期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
*居家保持空氣流通。
*家中有感冒患者,應該戴上口罩。
*洗手後才能抱小孩。
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給寶寶最有效、持續的保護
國外已做過大規模研究,接種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可降低因為感冒而引起中耳炎的機會,臨床觀察也發現因為接種疫苗,感染肺炎鏈球菌的重症案例明顯減少。
肺炎鏈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以及葡萄球菌等細菌都會造成中耳炎,其中以肺炎鏈球菌佔最多,不過近幾年由於中耳炎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接種越來越普遍,反而以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引發中耳炎的比率居多。
寶寶出生2個月就可以開始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滿2、4、6個月分別接種一劑,1歲以後再接種一劑,總共完成四劑;如果已經超過1歲,建議接種兩劑;超過2歲,則只要接種一劑。由於年紀越小越感染肺炎鏈球菌,症狀會越嚴重,所以接種疫苗要越早越好,尤其高危險群更應該及早接種,包括有心臟病、免疫功能有缺陷(例如正在接受化療、腎病症候群等)、慢性肺疾(常出現在早產兒)等疾病的幼兒。
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維持5~10年的保護力,是預防中耳炎的最好方式,提醒家長按照時程讓寶寶接種疫苗,才能得到有效且持續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