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篇
寶寶與大人皮膚的差異性
陳怡婷醫師表示,冬天如果想要照顧好寶寶稚嫩的肌膚,必須先了解寶寶的肌膚與大人在構造上有哪些不同:
寶寶皮膚的角質層較脆弱
皮膚最上層為角質層,為皮膚的第一道屏障。寶寶的角質層沒有大人來得堅固,而且皮脂腺、毛囊皆尚未發展成熟,必須等到青少年時期這些部位的發展才會臻於成熟。
外來刺激的影響大不同
角質層再往下是表皮與真皮的交界處,這個地方寶寶的發育也還不完全。實際的影響就是對於外來刺激的反應也與大人不同。舉例來說,如果被蚊子叮咬,大人可能只是局部紅腫,寶寶就有可能起水泡。
熱調節的機能還不成熟
寶寶的全身體表面積比例比大人來得大(體表面積與體重的比例),由於面積大,散熱多,比較容易失溫。
一旦血管收縮與擴張的功能較差,就無法防止體溫散失,當氣溫突然變冷時,寶寶會散失較多體熱(尤其早產兒更要小心失溫)。由於寶寶比較容易失溫,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不過也別穿太多。
擁有較多飽和脂肪酸
真皮之下為皮下脂肪。年紀愈小的寶寶,皮下脂肪中會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隨著年齡日益增長,不飽和脂肪酸則會愈來愈多。
不飽和脂肪酸的特性為熔點低;反之,飽和脂肪酸的特性為熔點高,天氣寒冷時比較容易凍傷,例如:寶寶吃冰臉頰就容易凍傷,大人吃冰則不會被凍傷。
冬季寶寶常見的肌膚3大狀況
狀況1.異位性皮膚炎
許多寶寶都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在已開發國家中佔了15%~20%,成年人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則僅佔1%~3%。根據統計顯示,女寶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比男寶寶多。
隨著環境不斷變遷,異位性皮膚炎的盛行率也愈來愈高,1960年以來,盛行率已增加了3倍之多。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決定因素為先天基因,如果爸媽本身有異位性皮膚炎或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皆可能增加寶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
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皮膚會相當乾燥,可看見紅斑與脫屑。紅斑所分布的地方,寶寶與大人不盡相同:寶寶的疹子大多分布於頭上、臉頰、四肢伸展側,大人則分布於頸部、肘窩與膝窩皺褶處。
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誕生大約1~6個月開始會發病,6個月~1歲為發作的高峰期。寶寶會因病灶發癢而搔抓、不適哭鬧,搔抓後的表皮會逐漸苔癬化、增厚,抓破後則會發炎,如此不斷惡性循環。
嬰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經常由頭部、臉部開始出現症狀,然後逐漸朝四肢蔓延。不過要注意有時候食物過敏也會以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來表現,因此要先排除是食物過敏的可能。
2、3歲以後,多數人的異位性皮膚炎就不會再發作,不過長大之後可能會遺留部分異位性皮膚炎的殘存症狀,例如:手部濕疹。
如何舒緩或改善?
1.先使用保濕乳液塗抹於全身,並可考慮使用專用泡澡相關產品;如果過於嚴重,可使用類固醇的外用藥物或抗組織胺的口服藥物(口服藥物大多建議等1歲以上再服用,1歲以下以塗抹外用藥膏為主),再搭配保濕乳液護理。
之所以建議全身都要塗抹乳液而不是只塗抹於病灶,是因為皮膚底下可能已經發炎卻還沒出疹子,所以最好全身都塗抹。
2.清潔用品可挑選弱酸性(Ph值接近5.5)、寶寶專用的不含皂配方。
3.可讓寶寶戴防抓手套,以免皮膚被抓傷。
4.最好讓寶寶穿棉質衣物,肌膚不要直接接觸毛料衣物(毛衣可穿於棉質內衣之外)。
5.如果已確定有異位性皮膚炎,大人不要給予寶寶太多絨毛玩具。
6.1歲以前少吃高致敏的食物。
7.洗澡的水溫不要太高,大約比體溫高2~4度即可。
8.室溫大約維持在25~26度左右比較理想;濕度則建議維持60%左右。太乾燥常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不過太潮濕又容易引起濕疹,所以濕度應適中。
9.經常清洗家中床單、被單、窗簾、玩偶等。
狀況2.冬季濕疹
陳怡婷醫師說明,冬季的濕度較低,寶寶肌膚的保水力較差,水分容易散失,導致肌膚乾燥。冬季濕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分布的位置相似,常分布於寶寶的臉頰與四肢。
其中又以臉頰最常見,因為冬天風大,身體有穿衣服保護,暴露在外的臉頰相對上比較容易乾燥。
冬季濕疹的症狀為脫皮、脫屑,經寶寶搔抓後,才會變得又紅又癢。不同年齡皆可能出現冬季濕疹。冬季濕疹的成因與遺傳也有部分關聯性,當氣溫與濕度驟降時,肌膚調節的速度來不及跟上,就會形成冬季濕疹。
有些家長會將冬季濕疹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兩者所表現的症狀雖然有些相似,不過顧名思義,冬季濕疹一定是冬天才會發作的短暫現象;異位性皮膚炎則是一年四季皆有的長期現象,只是冬天發作的狀況會比較嚴重。當寶寶去戶外被冷風吹過,如果雙頰紅通通、乾乾的,通常就是冬季濕疹。
如何舒緩或改善?
1.與異位性皮膚炎類似,也要塗抹保濕乳液。在出現濕疹之前,就可以先塗抹,有助於部分預防的效果。
2.由於在冬季時,濕疹會不斷復發,造成皮膚乾裂,如果寶寶搔抓得比較嚴重,也要帶去請醫師診治並給予類固醇或抗組織胺的藥物。
狀況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也是寶寶冬季經常發生的問題。與前兩種冬季肌膚問題不同,脂漏性皮膚炎與遺傳無關。
好發年齡為3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因為新生兒的皮脂腺肥大、皮脂腺分泌旺盛,皮屑芽孢菌比較多,所以許多寶寶都會有脂漏性皮膚炎。
患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家長可以看見黃黃、油膩膩的皮屑黏在寶寶的頭皮上,有時候眉毛也會有。
脂漏性皮膚炎的皮屑比較油膩,與異位性皮膚炎乾燥的皮屑外觀明顯不同。通常4~6個月時會逐漸消失,大多不用治療,也不屬於過敏,與飲食完全無關。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寶寶,不建議帽子戴太久,以免太悶熱。
由於寶寶滿6個月以上很少會再有脂漏性皮膚炎的問題,因此一旦症狀持續至6個月以上,應就醫確認是否將異位性皮膚炎或乾癬誤認為是脂漏性皮膚炎。
如何舒緩或改善?
1.可嘗試以紗布巾沾一點嬰兒油或生理食鹽水輕輕擦拭病灶,容易脫落的皮屑就會被紗布巾泡軟擦掉;假使是黏得比較緊的皮屑,不建議用力摳掉,等它日後自行脫落就好。
2.陳怡婷醫師建議,可考慮使用抗黴菌洗髮精,每週使用2次即可。
寶寶也可能有「富貴手」嗎?
「富貴手」為手部濕疹,症狀為手部肌膚容易有乾燥脫皮的紅疹甚至龜裂。好發於經常接觸水、肥皂、清潔劑或化學物質的人,富貴手的產生與過敏體質有關。
其實寶寶有富貴手的機率不高,少數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才會合併富貴手。如果大人太常用肥皂替寶寶洗手,提高了肌膚的Ph值與蛋白分解酶的活性,表皮的屏障可能會被破壞,提高形成富貴手的機率。
如果已確認寶寶有富貴手的問題,建議可考慮使用不含皂的清潔用品洗手,以免富貴手被誘發,另外也要注意手部的保濕;至於大多數沒有富貴手問題的寶寶,則可繼續用肥皂洗手。
使用痱子粉時,盡量不要拍打
大人常擔心寶寶衣服穿不夠會著涼,往往一件又一件地往上添加,不過當衣服脫下來時,可能會發現寶寶身上出現紅紅的丘疹,那就是熱疹(俗稱痱子)。
熱疹多半不會發癢、也不會脫屑,是因為穿太多衣服導致汗腺開口阻塞所致。通常半天~1天熱疹會自行消退,除非真的悶太久,少數人才會演變為膿皰。
陳怡婷醫師提醒,如果起了熱疹,建議此時別再擦乳液,以免汗腺被堵住;此外有些家長會使用痱子粉替寶寶輕拍身體,讓寶寶的皮膚比較乾爽,其實痱子粉本身不會有問題,問題是使用的方式「拍打」可能會使寶寶將粉末吸入肺裡,所以建議使用時別用粉撲拍打,用手沾一點輕輕塗抹即可。
小兒科篇
冬季寶寶常見的3大疾病保健守則
張璽醫師指出,冬季空氣乾燥,打噴嚏時飛沫會飛得比較遠,傳染力因而增強;而冬季乾冷的氣候又特別適合多數病毒生長。因為低溫又乾燥,人體在冬季的免疫力會下降、水分容易散失,如果水分攝取不夠,黏膜會比較乾燥。
一旦黏膜乾燥,少了黏液的保護,細菌比較容易入侵(例如:鼻腔的黏液有助於抵擋病菌入侵人體,口水也有類似的作用)。如果口乾舌燥、又正好把嘴巴張開,病菌也可能從嘴巴進入。
守則1.流感
流感是因為感冒病毒所引起,雖然屬於感冒的一種,不過病情與症狀都會比較嚴重,除了頭痛、高燒之外,還會全身倦怠、關節痠痛。
全部年齡層皆可能感染流感,目前健保給付6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免費接種流感疫苗。流感的潛伏期大約為24~48小時。感染流感如果病情嚴重,可能會併發肺炎、腦炎、腦膜炎。
流感的確診方式為快篩,以棉花棒沾一下鼻腔內側,當天即可得知快篩的結果,寶寶也可以快篩。
如何預防?
1.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能接種流感疫苗,所以建議身邊的大人都要接種流感疫苗,以免感染流感傳染給寶寶。
2.冬季感染高峰期少帶寶寶出門,尤其是閉密的環境(例如:百貨公司、搭乘捷運或公車等)更不適合。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自己開車。
3.抱寶寶前必須洗手。
4.外出時可隨身攜帶一瓶乾洗手。
5.外出回來後可藉由漱口與刷牙殺死部分病菌;並建議更換衣服。
6.倘若大人身體不適,應戴口罩。張璽醫師表示,發燒時即使有戴口罩也不宜抱寶寶,因為發燒時會散布更多的病毒量。另外潛伏期時也會散布病毒,只是數量較少。
守則2.呼吸道融合病毒
張璽醫師說明,感冒其實為一種泛稱,總共有高達2、3百種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也是屬於感冒的一種,為飛沫傳染。一年四季都存在,尤其冬天更容易感染。任何年齡層皆可能感染。
1歲以下的寶寶感染,可能會演變為重症,例如:細支氣管炎、肺炎、氣喘等,症狀為發紺、劇烈咳嗽,尤其早產兒更容易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
健保給付28週以下的早產兒出院後可施打6次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每個月施打一次),不過由於疫苗價格相當昂貴,所以非早產兒自費接種的比例不多。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症狀為發燒、劇烈咳嗽、食慾不振、呼吸道症狀嚴重(例如:呼吸有喘鳴聲、呼吸困難、發紺)。確診的方式為抽取鼻黏液快篩。由於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會使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所以也被列為嬰兒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沒有特效藥,只能依症狀治療。
如何預防?
1.基本的預防方式皆與流感相同,大人如果有不適症狀應遠離寶寶。
2.藉由飛沫傳染的病菌,一旦沾到手上時,無論揉眼睛、摳鼻子、將手放進嘴巴裡,都會讓病菌趁機進入,所以要盡量避免這樣的舉動,在流行期盡量少外出或讓寶寶亂抓亂摸。
3.建議大人養成一回家就漱口與洗手的習慣。
4.避免去人多擁擠又密閉式的空間。
5.外出回家後,建議更換衣服。
守則3.腸胃炎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為糞口傳染,主要症狀為腹瀉(以帶有酸臭味的水瀉為主,大多不帶有血絲),感染輪狀病毒除了會嚴重腹瀉,病程剛開始的2、3天也經常會發燒與嘔吐。
倘若輪狀病毒的病情嚴重,寶寶可能會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血糖降低、甚至會抽筋或休克。當寶寶有不適症狀出現時,應盡早請醫師診治。
輪狀病毒感染的病程約為1週。即使曾經感染,下次仍然可能再度感染,不過症狀往往比第一次感染時輕微。
1歲以下的寶寶感染輪狀病毒,病情會比較嚴重。輪狀病毒的潛伏期大約為1~3天,也可以在無生命的物體或設施上存活2天以上。
如何預防?
1.盡量別讓寶寶到處亂摸後手放進嘴巴,應多替寶寶洗手。
2.食物要煮熟,最好降低外食的頻率,盡量自己烹煮比較安心。大人烹煮食物之前必須先洗手。
3.如廁後必須洗手。
4.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5.流行期少帶寶寶去人潮較多的公共場所。
6.家中若有人感染,可用酒精清潔環境,病人並須遠離寶寶。
●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感染俗稱為「腸胃型感冒」,冬季較常爆發諾羅病毒感染。任何年齡層的人皆可能感染諾羅病毒,其中又以寶寶與老人感染時會比較嚴重。
潛伏期為大約1~2天,症狀為發燒、肌肉痠痛、上吐下瀉、頭痛。病程則不一定,依個人的抵抗力而定,大多為3~7天左右。諾羅病毒也是糞口傳染,嘔吐物與糞便中皆會帶有大量的病毒。
如何預防?
1.預防方式與其他傳染病大致類似,有不適症狀者應遠離寶寶。建議大人從外面回來要接觸寶寶前先洗手與漱口。
2.將食物加熱完全能夠有助於預防感染。諾羅病毒為食物中毒的一種,往往是吃到經污染的貝類而造成感染。生蠔、涼拌貝類等大人冬天最好少吃,以免不慎吃到未加熱完全的貝類導致感染,又不小心傳染給寶寶。
3.嘔吐後仍要酌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液,以免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
冬天衣服怎麼穿?
張璽醫師指出,許多父母都怕寶寶冷而讓寶寶穿很多件衣服。其實寶寶的基礎代謝率高、體溫高(尤其傍晚的體溫會稍微偏高一點),穿太多衣服容易起熱疹而會感到不舒服。
3個月前的寶寶要比較注意保暖;不過當寶寶滿3個月以後,其實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即可。如果寶寶的體溫高於38度,有可能是穿太多了,可以少穿一點、靜待一會再測量體溫。
帶寶寶外出時,如果天氣寒冷,可以再加帽子與圍巾,並可替寶寶穿襪子、鞋子或包腳連身衣,讓寶寶的腳比較不會冷。想摸摸看寶寶會不會冷時,應摸後頸部,手或腳微涼其實並不代表寶寶覺得冷。
冬天居家注意事項
冬天天氣冷,許多人都會把門窗緊閉,不過仍應打開部分窗戶保持通風,以免一氧化碳中毒;如果家中有使用電暖器的習慣,也要記得定時加水以免太乾燥。另外在寶寶的床上也不要放置太多軟軟的枕頭與被子、床墊不要太軟,以免增加寶寶窒息的可能性。
寶寶打噴嚏表示快感冒了嗎?
即使寶寶打噴嚏,也不一定代表寶寶覺得冷,有時候灰塵、甚至是環境中的溫濕度變化,也都可能使寶寶打噴嚏。
當寶寶打噴嚏時,大人可以摸一下寶寶的後頸部,再決定是否要替寶寶添衣服。只要寶寶沒有發燒、精神與食慾皆好,大人都不用太擔心,可以再觀察。
替寶寶洗澡時的注意事項
即使不用穿太多衣服,也不代表不用替寶寶注意保暖。尤其洗澡前後沒穿衣服時更要注意別著涼,如果家裡有電暖器,洗澡前可以將電暖器打開。
夏天的洗澡水大約設定38度即可;冬天的洗澡水則大約設定40度左右即可,不過大人還是要摸一下水溫,確保不會過冷或過熱。由於寶寶的肌膚相當嬌嫩,不建議因為天氣冷而泡澡泡較久,以免燙傷。
如果要帶寶寶去泡湯,不宜泡過熱的水,38~40度的溫泉大約泡3分鐘就要讓寶寶起來休息一下。在溫泉的種類中,硫磺泉比較不適合帶寶寶去。
冬季水果怎麼吃?
當季水果寶寶皆可吃,如果擔心過敏則少吃草莓和奇異果。另外鳳梨因為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分解酵素,對寶寶來說可能會太刺激,建議先不要餵1歲以前的寶寶吃鳳梨。
【嬰兒與母親】2015年1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