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這是一個常常被問到的問題:請問陳醫師---你覺得有ㄧ部分的家長。他們怕小孩吃太多藥(傷身、抗藥性)於是ㄧ直強調自然療法,發高燒也ㄧ直用自然的方式退燒,咳嗽也不吃藥。堅信身體可以自癒。你有什麼看法呢?

一.除非對醫學知識與常識非常熟悉與了解,否則有可能誤診或是誤判,而造成小孩永久性的傷害或是有生命危險。不建議與不鼓勵這樣子做。因為,這樣做等於是把小孩當實驗品,拿自己的小孩來做人體試驗,試驗小孩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講難聽一點就是有一點殘忍,有點像二次大戰日本軍人把戰俘拿來做毒氣實驗,或是納粹軍人把猶太人拿來做毒藥實驗一樣,是不人道的。有些症狀類似感冒的疾病,沒有給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是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的。例如:1.氣喘:一直咳一直咳有可能是氣喘,如果沒有正確診斷,嚴重時有可能呼吸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
2.川崎氏症:持續發燒好幾天,有可能是川崎氏症,如果沒有正確診斷與治療,有可能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瘤,嚴重時導致血管瘤破裂與死亡的危險。
3.流感病毒感染:持續發燒數日,有可能造成腦膜炎與肺炎,最終導致菌血症與敗血症或腦膜炎,有生命危險與死亡的威脅。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經常哭鬧不休,恐怕是最考驗新手爸媽耐心的時候了!其實,寶寶每個階段的哭鬧各有不同原因,滿月前通常是肚子餓、尿布濕、想睡;隨著成長,哭鬧也成為寶寶表達感受的方式。大部分的哭鬧可分為生理面與心理面兩大因素。

【生理面】

寶寶哭泣通常是由於生理需求或身體不適,大部分可歸納以下6點原因:

1.肚子餓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春天乍暖還寒,抵抗力差的小朋友容易受感染,出現高燒不退、流口水、夜晚睡不好等症狀,此時許多家長會以為是腸病毒,但小兒科醫師提醒,若同時也出現嘴巴破皮、牙齦一碰就流血的症狀,小心可能是「皰疹性咽峽炎」,必須改用不同藥物才能有效治療,找回健康!

幼童發燒、嘴巴潰爛 竟是皰疹性咽峽炎

2歲半的小男童佑佑(化名),平日個性活潑外向,前一陣子突然發高燒,經過3、4天還是不退燒,甚至出現熱痙攣症狀,到醫院掛急診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服藥後雖有退燒,但嘴破、流口水和夜哭的情況依舊,家長不放心,決定再諮詢第二意見。

小兒科醫師劉錦揚在聽完病史描述後,檢查發現佑佑有明顯的口臭,嘴巴破皮範圍很大,包括嘴唇和嘴巴內都深受其害,且牙齦也冒出小泡泡,輕輕一碰就流血,因此判斷為「皰疹性咽峽炎」,改用抗皰疹藥物治療,24小時內就退燒,且其他症狀逐漸改善。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是忙碌辛苦的一天, 早上下午晚上的門診都延遲結束, 陳醫師是習以為常了, 倒是辛苦了等候的家長, 今天很多初診的患者或是特殊狀況的病人, 陳醫師都要一一說明病情, 因為陳醫師認為清楚的說明與衛教, 家長回家才知道如何照顧小朋友, 生病才會好的快. 以至於今天門診等待候診的時間比平時更長了, 在此向家長們說聲不好意思, 也感謝妳們的體諒, 更感謝妳們的支持. 謝謝妳們.

今天看診中在教一位媽媽幫小貝比拍痰, 教到一半媽媽突然說: 陳醫師一定很愛小孩. 那時陳醫師也愣了一下, 想說媽媽怎麼突然這樣說, 後來媽媽才說因為陳醫師教拍痰很有耐心, 所以, 應該很愛小孩.

是的, 陳醫師是很愛小孩子, 但是, 因為有妳們眾多家長的鼓勵與支持與耐心等待, 讓陳醫師越來越愛小孩子, 尤其看到病人康復與好轉, 家長露出放心的笑容, 就是對陳醫師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所以即使看到最後一位病人也不會累.謝謝家長的支持.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朋友跟我講了悄悄話

今天的情緒很多,可能是明天開始有3天的休假,所以,陳醫師就變的多話了起來。

下午的門診,有一個已經算熟客(從0-5歲都在我這看診)的小朋友來看診,在問診與聽診的時候,小朋友跟我講了悄悄話,他說柺杖糖不好吃。陳醫師楞了一下,因為,發柺杖糖已經是去年聖誕節12/25的事情了,看來我的小病人惦記著柺杖糖不好吃這件事有2個月了。晚上看完診,結束一天早午晚診超過12小時的馬拉松式門診,應該是要累癱了的時候,想起了下午小病人的投訴事件,不由得嘴角微笑了起來,高興的是小朋友願意把他的意見跟我說,表示他不怕我或者他有把我當朋友來對待。再一個轉念,那我今年要換發什麼東西才不會讓小朋友討厭呢?

身為一個小兒科醫師,常常可以聽到孩子的童言童語,有時好笑、有時好氣、有時則是哭笑不得,但是,很高興的就是很多小朋友願意把我當朋友,願意告訴我他們心裡所想的事情,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這就是讓我繼續努力工作的動力。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人的孩子10個月大就會叫爸爸、媽媽,為什麼我的孩子1歲多了,還沒開口說話呢?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社交重要的橋樑,也因此寶寶若遲遲未有語言能力的表現,爸爸媽媽千萬不能輕忽。

寶寶開始發出咿呀咿呀的聲音階段,稱為牙牙學語期,經過感官功能接受外在刺激所累積的經驗與認知,以及臉部神經、肌肉、舌頭靈活度等功能成熟運作,能夠逐漸「說」出具有意義的單字。語言發展可能受生理、心理狀態、外在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若擔心寶寶在語言能力發展是否慢了,爸爸媽媽更要尋求正確的資源管道,引導孩子步入正軌。

何謂發展遲緩?

發展是指一個人在認知、語言、溝通、情緒、社會適應等各方面進步、成熟的變化過程。一般而言,內在的生理發育(身高、體重、各器官等)以及外在環境刺激(聲音輸入、經驗學習等),都是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但是每個孩子成長的軌跡,順序與速度並不完全相同,因此,發展遲緩的定義是指,未滿6歲的孩子與絕大部分同齡孩子相較,有明顯落後或異常的現象,例如:動作、認知、語言溝通、社會情緒等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發生率約為6%~8%。 

認識語言發展

詞彙、語法、語意、語用與發音為構成語言的5大要素,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語言治療師張綺芬表示,聽覺是聲音的輸入,說話則是聲音的輸出,對寶寶來說,開始出現呢喃、咿咿呀呀聲音的時期,便是他開始試著模仿照顧者的聲音、話語以及神情等結合的反應。直至寶寶大腦累積的認知經驗與口部的神經、肌肉、舌頭靈活度等能力並進與運用,說出口的「話」便會從牙牙學語進步到單一詞彙、字句結合,直至與成人相近的語言能力。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中耳炎是兒童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 而且大部分的孩童在一歲之前都曾經經歷急性中耳炎反覆發作,長遠來說, 對於小朋友的中耳健康及學習所依賴的聽力都會造成影響。平時在醫院,常有父母和長輩帶著小朋友到兒科或耳鼻喉科門診,憂心忡忡地問醫師,小朋友耳朵流出分泌物, 有時還有臭味, 但小朋友生活作息、吃睡和活動力都是很正常, 這是不是急性中耳炎?

為了讓父母更了解自家小朋友健康狀況,小編特別邀請到耳鼻喉科醫師盧政佟來為大家解釋清楚。

Q:小朋友在什麼情形下才算急性中耳炎?

A:小朋友在出生時, 外耳道相較於成人較窄,且常有著胎脂或耳垢充塞,如果有分泌物流出並帶有味道,可能是外耳道的分泌物,或者是外耳道發炎所致,並不一定就是急性中耳炎。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M2.5動不動就紫爆!只要環保署發出空污警報,大家又要心驚驚,擔心空污會不會造成危害,到底空氣中哪些物質對身體有傷害?而大家最怕的PM2.5又會有什麼威脅?對嬰兒、孕婦有哪些影響?該如何做好防範呢?

空氣中,哪些物質有危害?

每到秋冬受東北季風影響,常見霧霾籠罩,尤其中南部天空經常霧茫茫,環保署密集監測空氣品質,一旦發佈空污警報,大家就得多加小心,盡量減少在外活動的時間。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哮吼」是常見的嬰幼兒病症,狗吠般咳嗽聲、呼吸急促等是明顯特徵。哮吼症的病況可大可小,但若沒及時掌握黃金治療時機,將可能危及寶寶性命!

常見案例:「寶寶白天只有輕微咳嗽,本來睡前還好好的,半夜突然且連續劇烈地咳嗽,卻又咳不出東西,而咳嗽聲愈來愈低沉,變成狗吠般沙啞的聲音,甚至沒辦法發聲,好像有濃痰積在喉嚨中或異物卡在氣道中。最後,因為寶寶不斷地咳嗽而無法入睡,著急的父母只好把寶寶抱到小兒科急診室就診。」

認識「哮吼」

萬芳醫院小兒科急診專任主治醫師王聖儒表示,上述案例是在小兒科急診室中最常見的嬰幼兒「哮吼症」主訴。他說明,哮吼的正確學名為「喉氣管支氣管炎」,即是聲門下方部位遭受病毒或細菌的感染,進而發炎、水腫,造成上呼吸道阻塞的現象。

臨床表現

以王聖儒醫師的經驗觀察到,若嬰幼兒罹患哮吼症,大約一半的病例會發燒,同時喉嚨相關部位會發出特別異常的聲音;如果病況較嚴重,甚至會促使其呼吸道衰竭或完全阻塞,危及性命而需要急救!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早晚溫差大,免疫力差的嬰幼兒抵擋不住病菌一再攻擊,容易出現流鼻水、咳嗽等感冒症狀,不僅小小病童身體難受,爸爸媽媽看了也揪心!小兒科醫師提醒,若小朋友感冒超過10天仍不見病症好轉,「一定」要請醫師檢查耳朵,若有大顆耳屎,也要仔細夾出清除,很可能是中耳炎,嚴重可能影響聽力,不可不慎!

 

幼兒感冒逾2周 清掉耳屎揪出中耳炎

新北市有1名2歲小孩童,感冒超過2個多星期,沒有發燒,四處看醫生和吃藥,卻不見流鼻水和咳嗽的症狀好轉,而且晚上會有哭鬧不休、睡不好的情況,家長擔心不已。直到找上小兒科醫師劉錦揚,檢查發現患者的小小耳朵裡有顆0.3公分x0.5公分的耳屎,用特殊器械輕夾取出,赫然看到中耳出現發炎和積水的現象,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才漸漸逆轉病症。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