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在台灣,每位新生兒都有一本《兒童健康手冊》,裡面詳載了出生後的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但只有兒童需要接種疫苗來預防重大疾病嗎?為了扭轉這個既有的刻板印象,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世界預防接種週宣導主軸,就是「青少年及成人,也要重視預防接種的重要性」。

 

流感併發急性肺炎 女藝人現身說法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自70年代開始推公費施打日本腦炎疫苗,感染人數大幅降低,但時至今日每年仍有20∼30位個案,甚至出現神經性後遺症如語言障礙,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醫師李秉穎指出,日本腦炎並未絕跡,且部分家長認為疫苗有群體免疫效果,別人家小孩打過了,自己家小孩就不用打,不過日本腦炎非人傳人,無群體免疫效果,而今年8月即將上市新式活性減毒疫苗,相較傳統要打4劑,現僅須施打2劑,每劑約自費2600∼3000元。

 

 

李秉穎醫師表示,群體免疫指的是群體中很大部分接種疫苗者,可以保護少數未接種疫苗的個體,而這觀念也讓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用施打疫苗,可以省麻煩又不用讓孩子受罪,但日本腦炎主要是由蚊子叮咬受感染豬隻,再傳染給人,在台灣又以三斑家蚊為主要媒介,並非人傳人、無群體免疫效果,被叮咬感染後會頭痛、發燒、痙攣,僅能施以支持性療法,也可能有致命疑慮,建議仍應及時接種疫苗。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才能長得更高?日前NBA華裔球星林書豪回台,分享自己長高到190公分、比父母高約30公分的秘訣,便是「禱告、喝牛奶、睡很多」。不過,國內孩子普遍有飲食不忌口、營養過剩的情況,容易造成性早熟,導致長不高,醫師提醒,想讓孩子高人一等,應從規律運動、營養均衡和充足睡眠等三方面著手!

 

 

父母心中話!希望孩子比自己高5公分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規劃,未滿7歲的嬰幼兒享有7次免費健康檢查,其中,未滿1歲6個月可進行4次,提醒父母,定期帶寶寶去醫療院所接受健康檢查,
掌握寶寶的生長與心智發展狀況,若有問題,可及早發現並處置,不致錯過發展的黃金期。

 

寶寶出生後即領有《兒童健康手冊》,編碼第一頁即為「兒童預防保健補助時程及服務項目」,除了出生6天內的新生兒健康檢查是在嬰兒房進行,其餘7次都需要父母按時程定期帶寶寶到醫療院所接受免費健康檢查(需要支付掛號費)。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越來越炎熱,寶寶包著尿布十分濕熱難耐,這時候只要等到寶寶準備好以後,就是戒尿布的最佳時機。然而,怎樣才算是準備好了呢?

 

 

戒尿布時間

究竟該何時戒尿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總結來說,最適合的時間點落在1歲半至4歲之間,徐碩澤醫師建議,大約2歲至2歲半就可以考慮開始訓練孩子戒尿布,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可能開始對於坐馬桶有興趣,知道馬桶的概念與意義,也比較能夠清楚表達意願及想法,在想上廁所時能夠提前告訴家長。每位孩子有不同的步調,不用強迫孩子在何時就務必要戒尿布,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學習坐馬桶,等小朋友準備好自然就可以戒掉。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梅雨季節,小心「皮蛇」纏身!台南市1名65歲男性,日前在洗澡時發現,右前胸、右腋下和右上背出現群聚性小水泡,伴隨抽痛感,起初不以為意,詎料,水泡數目與疼痛皆逐日增加,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後來經醫師確診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

 

收治個案的郭綜合醫院皮膚科劉貴中醫師指出,這名男性患者,經診斷為右側第一胸椎神經皮節帶狀皰疹,就診時曾立刻給予止痛藥及1週的口服抗病毒藥物,約3至4週後水泡痊癒,但仍有抽痛感,故持續給予止痛藥,輔以低能量雷射治療,皮膚疼痛始獲得改善。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感冒時,無法以口語表示不舒服,因此需仰賴家長的頻繁觀察與照護,除了適時就醫,居家照顧的細節如果都一一掌握,就能讓寶寶的身體更舒適,爸媽也能相對安心。

 

了解發燒的意義

寶寶出生後,嬌小柔弱的身軀,讓每對父母總是小心翼翼的呵護照顧,即便只是被蚊子叮咬,都容易感到心疼,然而,從無菌的子宮中娩出,到充滿各種菌(益菌、中性菌或壞菌)的子宮外環境,處於發展中的免疫系統不但需要學習適應,總難免也需要對抗入侵的致病菌,並藉此發展出應對該病菌的抗體,在對抗病菌期間,身體的反應即常以感冒或發燒來表現。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發燒的現象雖是因疾病而起,且不免令人擔心,但卻也同時具有其他重要的正、反面意涵。

 

發燒的正面功能

警戒訊號:發燒是一種徵兆,提醒家長留意寶寶身體目前出現狀況,需仔細並勤於觀察,無論是就診或配合寶寶目前食欲調整飲食內容,都不該輕忽。

幫助殺菌:當身體因為疾病而發燒,體溫的上升可以加強體內第一線免疫細胞的功能,對致病菌進行吞噬,促進殺死病毒或細菌的功能發揮。

增強免疫功能:幫助增進免疫系統辨識外來物的能力,以利迅速遇到致病菌時,更快與對應的抗原反應。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貼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接種疫苗有哪些副作用? 多加留意免擔憂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到底需不需要喝水,著實讓新手爸媽傷透腦筋。有人說:「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需要額外喝水」,但長輩卻說:「嬰兒要喝點水才能退胎毒」,為了寶寶到底要不要喝水,還差點引發婆媳大戰,究竟怎麼做對寶寶才最好,讓醫師來說明。

 

6個月以下寶寶腎臟功能未發育完全 可以喝水嗎?

針對兩代之間育兒觀念不同,上一代父母在照顧嬰幼兒時,習慣給嬰兒喝葡萄糖水或紅嬰水,不過兒科沈長青醫師表示,一般來說,6個月以下的寶寶平時喝的母奶或是配方奶,就已經含有的水分,母奶含有90%以上的水分、配方奶則有85%的水分,這些水分對對寶寶而言已經足夠。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水疹是一種皮膚發炎的現象,輕微的口水疹並不會造成寶寶的不適,但若是寶寶因發癢而搔抓出傷口,就容易造成細菌感染。預防口水疹,除了加強皮膚清潔之外,也可透過醫囑使用藥物,給予寶寶最適當的治療。

 

寶寶唾液特別多?

唾液的分泌,主要是透過大腦皮層的控制,像是年齡、飲食習慣、生活環境等都會影響其分泌。正值快速成長的嬰兒時期,從出生至5個月左右,開始學習吸吮、吞嚥、咀嚼等動作時,口腔肌肉都不斷地在發育;另一方面吞嚥食物時,也需要分泌唾液來達到潤滑的效果,自然而然唾液的分泌就會開始增加。在牙齒生長的過程中,唾液腺同樣會受到刺激,大量分泌,吸吮奶嘴亦是。此時的寶寶,發育尚未成熟,唇間閉鎖不全、口腔深度尚淺,牙齒也才開始零星冒出,因此無法將分泌較多的唾液完全鎖在嘴裡,而導致唾液容易外流的情形發生。 

唾液是造成口水疹的源頭

口水疹是一種皮膚發炎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唾液停留在皮膚上的時間較長,而導致唾液中的消化酵素,有機會溶解掉表皮最外層的「角質」所造成的傷害。角質層內的細胞含有角蛋白,有助於減少水分的流失,保持皮膚濕潤。相信大家都有泡澡的經驗,當我們的皮膚浸泡於水中過久,會產生起皺的現象,這也是因為角蛋白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一旦角蛋白受破壞,水分便容易流失,形成皮膚乾燥、發癢、脫屑的現象。無論是成人或是嬰幼兒都會有同樣的影響,但由於寶寶的皮膚較薄,比其他年齡層的人更容易發炎。雖說,口水疹僅為一種皮膚發炎的現象,但如果長期反覆發作、發紅的情形不減反增,又或者是產生變異,父母就要有所警覺,因為當寶寶皮膚的角質層不斷受到破壞,就會變得脆弱,原本輕微的皮膚發炎也可能演變成令人頭痛的過敏性皮膚。 

細菌感染才是問題的開端

口水疹好發於寶寶的下巴,輕微的發紅並不會造成寶寶不適,因此也容易遭到父母的忽視,當角質層不斷受到唾液中的消化酵素溶解,從發紅、脫屑,使寶寶發癢的現象就會陸續發生。當寶寶開始會透過磨蹭這個動作,來舒緩發癢的患處,或者是用手去抓,皮膚就容易出現傷口,細菌感染的問題便接踵而來。最常見的細菌感染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與白色念珠菌,此兩種細菌都是皮膚常見的菌種,當數量皆維持在一定的平衡之下時,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危害,但當皮膚出現傷口,容易形成細菌大量孳生,破壞原有的平衡。當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口會形成類似金黃色的膿包結痂,當膿包破裂,細菌也會隨膿水傾巢而出,擴大感染的範圍;白色念珠菌就是所謂的黴菌,感染後,皮膚會出現凸起的小紅疹或白色顆粒。趙昭明皮膚科診所趙昭明醫師提醒,輕微的口水疹並不需要用藥,但當發展成細菌感染,就不得不用藥治療。

寶寶口水疹用藥須知

只要父母注意寶寶的皮膚清潔與保養,口水疹是可以根除的。當發現寶寶下巴有輕微的發紅,可定時使用綿布沾清水輕輕擦拭掉嘴邊的唾液,再塗抹顆粒較細的凡士林或乳液,隔絕口水與皮膚的直接接觸,就能輕鬆與口水疹說再見。如須用藥治療的階段,也不用擔心藥膏對寶寶會有不良影響,趙昭明醫師指出,一般外用的類固醇,分為七個等級,用於治療較嚴重的口水疹大多使用藥效最溫和的第七級或第六級,如家中有小哥哥、小姐姐,也不用擔心親吻到塗抹藥膏的患部會產生問題,除類固醇之外,也會適時使用抗生素。塗抹時,必須遵照醫師指示,趙昭明醫師提醒,只需在患部塗上薄薄的一層即可,多塗反而會造成皮膚的負擔。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