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目前分類:寶寶衣食住行 (16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寶寶怎麼肚子總是脹得鼓鼓的,喝奶後常會吐奶、溢奶,是不是胃不好?到底該不該看醫生?嬰幼兒的胃和大人有什麼不同?有那些跟胃有關的疾病是家長們要特別留意的?照顧上需要注意那些事項呢?

 

寶寶的胃和大人不一樣!?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涵才幫3個月大的兒子換完尿布,才將他放到嬰兒床沒多久,他開始放聲大哭。檢查一下尿布,發現是乾的。她緊急去泡了一瓶牛奶放到兒子的嘴裡,他卻將臉轉開不喝,繼續放聲哭鬧。束手無策的她只好抱起兒子在胸前哄,他竟然不哭了……。

 

 區分生理性、病理性的哭泣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咪在照顧寶寶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寶寶嘔吐的問題,只要孩子一吐,媽咪就很心急,發生嘔吐時,建議家長先判斷是屬於生理性或病態性嘔吐,假如是疾病造成,必須就醫診治,若是一般的吐奶、溢奶,可以從照顧技巧做些調整加以改善。

生理性嘔吐,隨年紀會自然改善

台安醫院小兒科黃宣蓉醫師表示,寶寶發生嘔吐,建議先與生理性嘔吐(包括:吐奶、溢奶)做區別,寶寶吐奶多因為肚子裡頭空氣太多造成腹脹,當食物進到胃,容積一增加,腹壓也會跟著增加而引起嘔吐。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案例:5年前是小文(化名)第一次來門診,當年他還是個7歲小學一年級的小男孩,那時身高只有102公分,在同年齡男生身高位於千分之一,每年成長速率只有3公分,本身並無特殊內在疾病,營養狀況正常,家族並無矮小的情形,因身高極度矮小使小文非常害羞,看診總是低著頭。

當時在門診照骨齡發現只有36個月,有嚴重落後的情形,因而安排住院作生長激素檢查,結果為泛腦下垂體低能症,包括體內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醇均有嚴重不足的情形,更由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腦下垂體發育不良所造成。因此給予每天注射生長激素,合併口服甲狀腺素及皮質醇治療,在5年的治療期間,每年均以810公分速率成長,目前小文12歲,身高144公分,已提升至25百分位,預期身高還會不斷的長高,而長高也使小文逐漸恢復自信,在門診追蹤時常會聽到他爽朗的笑聲。   

新竹馬偕醫院小兒內分泌科醫師林昭旭表示,矮小是一種比較而來的現象,其定義為〈一〉與相同性別、年齡、種族的兒童比較,身高在第三百分位以下;〈二〉生長速率緩慢,生長曲線往下偏移;〈三〉預估成年身高比父母遺傳身高矮。我們必須取正確的身高,劃記在生長曲線圖上來比較,連續數年的記錄遠比一次的身高更能提供正確的訊息。幼兒在12歲左右,其生長曲線常有往上或向下移行到其遺傳上應遵循的百分位的現象,這是正常的調適。過了2歲,任何偏離,應視為不正常,必須進一步診察。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整理】

問:我的小孩今年9個月大,這陣子非常容易紅屁股,特別是肛門口常紅通通,嚴重時會有一粒一粒的小疹丘。褓母說要擦痱子粉,但擦了一周紅疹沒有好轉,換擦一般的皮膚軟膏也不見效,寶寶似乎很不舒服,擦藥時有時會扭動、哭泣,屁股總是紅紅的,一直好不了,且患部範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不知應該怎麼辦?

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答:

寶寶紅屁股,是媽媽照護嬰兒時的一大煩惱。寶寶紅屁股有兩大原因,一種是糞尿長期接觸嬰兒細嫩的皮膚,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也就是所謂的「尿布疹」。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牙齒都還沒有長出來?口腔需要做清潔嗎?答案是肯定的。寶寶的口腔清潔也是不可輕忽的一環,寶寶如果喝完奶,沒有定期的口腔清潔習慣,很容易長出舌苔,嚴重會導致病菌感染,甚至成為鵝口瘡的病因之一,實在不能忽視。

 

那麼要如何幫寶寶清理口腔呢?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即使幫寶寶細心清潔呵護私密處,也努力幫他維持乾爽,為什麼他的私祕處仍是有紅腫?如何避免寶寶的生殖器受外在病菌的侵襲感染?建議家長們平時不妨提高警覺,若懷疑家中寶貝出現幾個常見的生殖器疾病的症狀,宜及早帶他就醫確診。

2歲的安安不知何故,手手摸著「小雞雞」、表情痛苦地跟媽媽說「痛痛」。媽媽幫他檢查時發現他的尿道紅紅的,帶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尿道炎,媽媽很驚訝原來小孩也會得尿道炎……。

臺安醫院小兒科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卓瑩祥表示,在泌尿系統疾病來說,男寶寶的比例較女寶寶多。雖然男生容易發生包皮過長、疝氣、陰囊積水等狀況,不過每天門診時都可看到男寶寶與女寶寶出現生殖器官疾病的案例,雖然女寶寶的構造不同,比較不會有包皮過長、陰囊積水等問題,但是易患有尿道炎。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葉勝雄】

一般常用「這算小兒科」,比喻事情很簡單。家長常有「醫師你幫我小孩看一下,需要開藥我再掛號」的誤解。但是,小兒科真的這麼簡單嗎?

兒科病人第一要觀察其活力,是疾病嚴重度的指標,比發燒幾度還重要。嚴重哭鬧的小孩,可能極度不舒服,並不只是怕醫師;平常好動的小孩突然變得安靜,也要小心。第二是了解現在的症狀,兒科困難之處在於病人本身不太會表達,甚至連隨行家屬,也要打電話問保母、老師或奶奶才知道。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蔡孟澔/綜合報導)

爸爸媽媽注意!選擇配方奶和沖泡的過程,可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阮綜合醫院產後護理之家副護理長劉秀玲表示,選擇配方奶時應有行政院衛生署檢驗合格標章-『媽媽抱寶寶』的圖案標章,勿選購來路不明的廠牌,而沖泡配方奶不當,過程細節未注意,都可能會影響家中寶寶的健康,導致疾病發生。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不要讓家裡的寶貝喝水?各個階段又該餵多少量的水?是許多媽媽心中的疑惑?很多家長怕家裡的寶貝缺水,在孩子嬰兒時期,除了餵母奶還會額外補充少量水分,不過6個月以下的嬰兒,除了母奶之外,到底應不應該補充水分呢?

喝水的好處

水占人體體重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因為水主導調節體溫、幫助腸胃蠕動、協助體內廢物代謝等生理運作,人類所吃的食物,攝取的各種營養素都會溶於水,才能經由腸道吸收而進入血液中,輸送至全身各細胞。所有的代謝產物,也都得先經由水的稀釋,才能避免對細胞的傷害。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月,是台灣的酷暑天,家中寶貝是否因為天氣悶熱而出現胃口不佳、拒吃正餐,或是貪戀甜飲、冰品的情況呢?本文將為媽咪們剖析孩子夏天食慾不振的常見原因,以及各種消暑開胃的妙方,讓寶貝能夠健健康康地度過炎夏!

寶貝,為什麼吃不下?

    美國曾經在2011年發表一項報告,針對孩童在暑假期間的身高體重變化做研究,研究者原以為,在這段時間裡孩子會因為放假在家、缺乏運動而變胖,但結果卻發現,暑假期間孩子的平均體重反而比以往下降了。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

 

記憶力差,老是忘東忘西,那你一定常聽到大家說,「多吃魚會變聰明」這樣的說法,不過,多吃魚到底是否能變聰明?這個說法最近已被研究人員證實了,定期食用魚類,可以幫助記憶力的提高,主要關鍵原因是魚類富含豐富的DHAomega-3,能加強大腦中的記憶中心,幫助學習及記憶。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炎熱的夏天,經常高溫又潮濕,大人常常因為悶熱而引發濕疹等皮膚過敏現象,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來說,在這樣溽暑的天氣,因此容易流汗加上未保持清爽乾淨,皮膚更是容易感到不舒服,而出現一些皮膚過敏症狀,例如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等紛紛冒出來。

其中最讓媽媽們煩惱的,就是嬰兒常見的尿布疹。為什麼剛出生的嬰兒,容易出現尿布疹?由於嬰兒的皮膚厚度只有成人的1/10,只要稍微增加摩擦,就容易出現紅腫,程度再嚴重一點甚至會破皮,加上寶寶汗腺尚未完全發育,排汗量雖跟成人一樣,但是毛細孔卻只有成人的一半大小,甚至更小。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因為無法適當排出熱氣和濕氣,就容易形成尿布疹。

尿布疹常見的形成原因是肌膚長時間被包覆在尿布裡,汗水加上尿液與糞便的刺激,再加上如果沒有定時更換尿布,皮膚就容易出現紅腫發炎,甚至破皮,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另一種則有可能是感染細菌或黴菌,造成頑固紅斑的白色念珠菌皮膚炎。其他比較少見的原因有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長疹子也是寶寶身體出現異常的一種信號,不過媽咪們無須因為寶寶長疹而感到擔心,因為一般在幾天過後,長疹的症狀就會自然消失,通常醫師會根據寶寶長疹的顏色及模樣,診斷出所罹患的疾病種類,若在發高燒時,伴隨可疑的長疹症狀,應立即到醫院治療!

6種伴隨長疹症狀的常見疾病

水痘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

 

台灣兒童近視問題,已成為健康重要議題,國民健康局指出,根據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顯示:311歲兒童,經醫師告知有近視情況的比例為32.7%,其中36歲學齡前兒童為10.0%,711歲學童更高達47.8%,因此,國民健康局也提供「愛EYE秘笈」六招式,給家長、主要照顧者與兒童,牢記及落實護眼秘笈,讓每個寶貝都擁有好視力的火眼金睛!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應哺育母乳趨勢,制定新版生長曲線表

 嬰幼兒生長標準主要以民國98年國民健康局公布的「新版兒童生長曲線」表為參考指標。

http://health99.doh.gov.tw/OnlinkHealth/Quiz_Grow.aspx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01歲是寶寶成長最快的階段,不管是飲食攝取、語言發展、生理機能的成熟度等,都會在此一時期獲得快速進展。在此同時,包括翻身、坐立、爬行、站立與行走等能力,也都會在此同時展現。

長輩常說,七坐、八爬、九發牙、一歲走路,早點爬、晚點爬,真的會有影響嗎?到底怎麼樣才算太晚?小兒科醫師張華倫解釋,新生兒俯臥位時即有反射性的匍匐動作;2個月時能在俯臥位交替踢腿,這代表匍匐動作的開始;36個月時可用手肘支撐上身達數分鐘之久,是寶寶爬行的準備階段;78個月時能用手支撐胸腹,使身體離開地面,有時還能在原地轉動,已經可以開始進行爬行訓練;912個月時能用上肢往前爬,並逐漸開始由手膝爬過渡到手足爬;1歲時開始較熟練向前爬行;1歲半時已經會爬台階。但每個孩子的狀況有所不同。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寶寶一吃完奶後,常常會出現嘴角有些許奶水流出,或是嘔吐量更多一點的情形,對於很多新手的爸爸媽媽們,一時間會手忙腳亂、不知該如何是好。

究竟小嬰兒為什麼總是會吐奶呢?聽說小嬰兒溢奶,是因為胃食道逆流?小兒科醫師黃瑽寧說,嬰兒期溢奶實屬正常,若是嚴重一點可能會吐比較多;然而不管是溢奶或者是吐奶,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胃食道逆(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根據統計,餵母奶的孩子嚴重胃食道逆流的機率比較低,而餵配方奶的嬰兒比較增加逆流的機率。除此之外,餵食之後直立寶寶,不要馬上躺下,勤拍嗝,都是減少逆流的方法。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紀元記者林欣怡編譯報導)

 

當孩子從椅子上摔落撞傷頭部、撞斷門牙、咬傷舌頭,孩子大聲哭叫、流血,該如何辨別情況,究竟送急診還是在家處理?有些父母慎重地將孩子送醫檢查,有時是虛驚一場,但有時的確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與適當的緊急處理,才不會因一時疏忽,造成孩子一生的傷害?提供兒科急診醫師們的專業見解,協助父母冷靜處理常見的兒童意外狀況。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造寶寶好骨氣!

聰明寶寶有「鈣」念

我們都知道,喝牛奶是補充鈣質的好選擇。但或許你不知道,除了強健骨骼外,鈣質對於人體還有哪些重要的功用呢?

陳信宏小兒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